再过三周(9月23日)就是农历秋分,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到来。
初秋,记者随“央地媒体农文旅融合调研组”走进苏北,探访素有“中国农业公园”美誉的宿迁市宿城区——田间稻浪翻滚,湖畔清风送爽,风光如画、瓜果飘香,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希望。当地坚持以农为本、以文为魂、以游促兴,积极推进田园、果园、花园、游园“四园”共建,实现每个片区都有主导产业,每个和美乡村都有特色产业。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宿城区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9%和17.7%。农文旅融合正助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
⭐探生态:从“生态佳”到“生态+”
“早起空气好,给院里的月季浇浇水,再忙忙菜地。”初秋时节,宿城区耿车镇刘圩村村民刘艳敏从小菜园里直起身,拿起手机,自拍一张发了朋友圈。
难以想象,如今处处荷叶田田、流水潺潺的刘圩村,几年前还是房屋破旧、污水横流的“空心村”,村民们守着“8”字形水系,却未能享受到生态带来的红利。2019年底,刘圩村启动农房改善项目。“当时村干部挨家挨户征求建议,户型怎么选、外墙刷什么颜色,都让我们自己定。”村民聂承春回忆。
政府不仅帮助改造房屋,还配套建设了污水处理站、公交站点,同步落成党群服务中心、村民活动广场、停车场,“五通八有”的配套设施极大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
生态是乡村的“根”。围绕“水美刘圩、田园风貌”的定位,村里深入梳理自然肌理,对“8”字形天然水系实施清淤、驳岸整治,连通水系节点、改善水质,打造出3公里滨水绿化休闲景观;保护乡土树种建成乡村植物园,保留“天圆”“地方”两口百年古井,在前王老宅基础上修缮乡情馆,陈列老纺车、旧农具等老物件,让乡愁有了“安放处”。
“黑臭水体全面消除,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100%,以前的‘臭水沟’,统统变成今天的‘景观带’。” 刘圩村党委副书记刘西蟒表示。
生态佳更要“生态+”。 “夏天门口的沟渠臭到不敢开窗,现在我们不仅早晚都能在河边散步,还能靠‘水’挣钱。”聂承春骄傲地介绍说,生态改善后,一些邻里将自家楼房改造成民宿,旺季时月收入上万元。
走村入户,“水密码”不断解锁乡村振兴新图景:刘圩村近年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今年又荣登“全国文明村”榜单。
⭐看产业:电商直播日交易额超20万元
“家人们看清楚,这款实木衣柜用的是环保板材,今天直播间下单立减……”8月28日下午3点多,耿车镇大众村电商创业园内,“创业明星”夏和虎团队的“网红”主播姚群正热情推介家具产品。
手机屏幕上订单不断跳动,仓库里工人忙着打包、贴单……这个由农村民房改造而成的家具直播基地,每日交易额超过20万元。
曾经的耿车镇,因废旧塑料回收加工产业成为全国知名的“垃圾镇”。“以前真是又脏又累,还挣不到钱。”大众村党委副书记杨坡说。后来村里推动产业转型,夏和虎等一批有经商头脑的村民开始从事板材家具生产,2020年又赶上电商直播风口,如今仅夏和虎一个团队,年销售额就超过2000万元,带动12名村民就业。
在大众村,像这样“链”接电商的创业者不在少数——全村注册企业和经营户达953家,平均每4人就有1个创业主体,八成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万元。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引擎”。如果说耿车镇大众村的产业是“接地气”的民生经济,那么在王官集镇蝴蝶兰大世界,则是“高科技”现代农业的标杆。
走进35万平方米的智能玻璃温室,恒温25℃的环境下,一株株蝴蝶兰优雅绽放,潮汐苗床自动完成供水施肥,5G物联网系统实时调控遮阳、通风。“这是目前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蝴蝶兰种植项目,年生产种苗2300余万株,年产值3.2亿元。”项目负责人指着组培研发室介绍,这里与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培育300多个兰花品种。每到春节,蝴蝶兰供不应求。
更让农户受益的是“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比如,农户如果承包2亩温室,年收入可超10万元,不用外出打工,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日子过得踏实。目前,项目带动650余人就业,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50余万元,“美丽兰花”真正成了“富民之花”。
⭐观文旅:“诗与远方”融入村居寻常
“妈妈,我还要玩!”8月29日上午,蔡集镇牛角村欢乐田园度假区内,7岁的赵岳博牵着家长的手,在乐园里尽情嬉戏。
刚刚过去的暑假,不少亲子家庭专程从南京、徐州来此体验。不远处的阡书屋,几位游客坐在稻田旁的落地窗前,手捧书卷、伴着稻香,享受宁静时光。 牛角村欢乐田园度假区以“牛与农耕文化”为主题,按“一湖两核六板块”规划,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村里还定期举办田园艺术季、研学踏青节、牛村市集,以及民谣驻唱、篝火晚会等活动,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文旅融合不仅聚拢人气,更致富百姓。“以前在家做手工,每月赚2000多块,现在在乐园做引导员,月薪4500元,还能按时上下班。”村民吴阿姨告诉记者。度假区带动50余名牛角社区村民就业,不少人开办了农家乐,“自家种的青菜、养的土鸡,游客抢着要,价格比市场上还高。”
牛角社区党委书记吴沅锴带着记者边走边看: 如今的牛角社区,既是农房改善省级示范项目(新建185户、改建翻建188户,总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还获评“国家森林乡村”“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水韵牛乡·耕读人家”的画卷生动呈现。
亲近自然、祛除“班味”,这两年,户外垂钓成为都市人乡村打卡路线上的“新宠”。
去年,宿城区王官集镇朱海休闲运动小镇举行了一场全国性垂钓大赛。上百名选手挥竿竞技,岸边观赛游客超500人,线上直播点赞量突破10万。“我们常态化举办各类垂钓赛事,一年能有40多场。”运营公司介绍。
赛事经济激活全产业链。围绕“一根鱼竿带动一片产业”,朱海片区打造集水产养殖、垂钓休闲、渔具生产、电商直播、特色餐饮于一体的完整链条。“以前养鱼年收入3万多,现在开农家乐,赛事期间一天就能赚3000块。”村民们脸上笑开了花。
值得一提的是,以渔文化为主线,朱海片区成立联合党委,整合资产、资源、资金,实现“联动发展”;通过整合帮扶资金入股园区厂房、文旅项目,成立劳务公司,去年带动村集体增收600余万元。
如今的朱海已成网红小镇:积极打造“长三角和淮海经济区渔乐休闲、康养度假目的地”,农文旅融合的“乘数效应”持续释放.......串珠成链,连片成画,沿着农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这片广袤田野也正吸引越来越多走出去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挑稳“金扁担”,走好共富路。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倪敏 文/视频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