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二十年来,“两山”理念如一抹青绿泼洒神州,勾勒万千生态画卷。落笔处,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多彩中国。《“县”在起笔!青绿绘江山》融媒体行动深度解码“两山”实践生动样本,探寻县域“中国色”如何绘就,邀你共读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
蟒蛇河,盐都人的母亲河,这片在孔尚任笔下曾浊浪排空的“万顷洪荒水”,在数十载的治理中,已是一幅鱼翻藻鉴、鹭点烟汀、波光潋滟、水天一色的壮美画卷。在蟒蛇河畔,中国传统色“青青”撞入眼帘——
青,生也,“青青”一色,两字道尽蟒蛇河畔万千生命的生生不息。蟒蛇河何以蝶变?跟着记者的脚步溯游而下,一起解锁盐都儿女与水共荣的生态密码。
退渔还湖:“万顷洪荒”归清波
作为蟒蛇河源头的大纵湖,本应是串联城乡青绿脉络的纽带,2019年之前却被渔网 “捆”得喘不过气。约200户水产养殖户的网具密布湖面,将湖水切割得支离破碎:网眼困住鱼虾,憋住水草的舒展,也让水鸟没了落脚处;过量投饵沉在湖底,成了水质难愈的“暗疾”。
“那会儿河面全是围网,河道塌坡,尤其到了汛期之后,河道淤积起来就更加难办了,两岸田地被淹没,河里鱼虾因水质问题大批死亡。”盐城市盐都区水利工程建设服务中心技术负责人邓渤告诉记者。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盐都从源头“开刀”,在蟒蛇河沿线先后搬迁沿河农户1300户、企业20家,收购砖瓦厂4座,清除砂石场12个、水面住家船170户,清理水产养殖水面3283亩。扎实推进污水治理,沿线31个村庄全部完成截污纳管,铺设管网90公里,新建25个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真正从源头杜绝污水入河。
“大家那么多年靠水吃水,对于拆渔网、搬迁都是有一定抵触的。我们就和村里一起努力,给渔民算账:这样不整治就只能靠天吃饭,水也不好,鱼虾蟹也活不了,一年到头赚不到钱有时候还可能赔本。”邓渤记得清楚,不少蟹农后来成了大纵湖景区的员工,成了守着好生态的 “股东”。说到这里,邓渤的语气格外坚定,眼里有光。
宋孝崧原本就是大纵湖边的养蟹人,如今已经成为大纵湖旅游度假区的一名工作人员。“现在我们这里环境好了,每天有好多的游客来大纵湖玩,那边是我们的鸿雁放飞项目,自从水治理好以后,有很多鸟都飞回来了,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
给大纵湖“松绑”后,湖区珍稀动植物增至378种,其中国家Ⅱ级保护鸟类13种,这些“原住民”的回归,重现了“百万水鸟飞平湖”的盛况。这份生态答卷让盐都被评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点绿成金:一廊芳菲引客来
大纵湖的蜕变,为蟒蛇河带来了源头活水。好水育好蟹,清流养鲜虾。走进盐都区学富镇华府村,一家家农家乐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我们农家乐的生意特别好。自从蟒蛇河治理过后,我们这个水也变好了,环境也变好了,每逢节假日,到我们这边骑行的、露营的、烧烤的游客特别多。”盐都区学富镇华府村党总支书记封祝盛说。
从“与水争利”到“碧水流金”,蟒蛇河的生态保护与修复,不仅让河道湿地与河堤丛林的生态功能愈发强劲,更让每一口呼吸都浸满草木的清新,让盐都获得了“中国天然氧吧”的美誉。如今,沿岸的乡镇、村庄和景点被一一串联起来,24座各具特色的驿站依水而立,共同构成一座农文旅融合的郊野水岸花园,邀请四方来客共赴一场绚丽的“森”呼吸之约。
蟒蛇河的水,流淌的不仅是清波,更是绵长的文脉。河水蜿蜒处,盐城草房子景区静静伫立——这里,是文学大师曹文轩的故乡,也是他笔下无数水乡故事的源头。
曹文轩曾这样深情告白:“我出生在水乡地区,小时候的记忆里头到处都是河流,在我的童年时代,我记得故事的发生地都与水有关。每次回到蟒蛇河,都觉得时间在这里走得很慢,这条河养大了我,也养大了我的故事。”
如今,这条河也正在“养大”更多孩子的文学梦想。作为中国首家儿童文学主题研学基地,草房子以“文学+生态+研学”为核心理念,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体验空间。如今,这里已跻身全球知名儿童文学研学目的地,吸引众多世界级艺术家前来交流创作,持续让盐都的水韵魅力与文学活力“流”向世界。
碧水润文脉,如今的蟒蛇河畔客流如织,为乡村带来了蓬勃的人气、如画的风景与富足的生活。
向海图强:载梦竞潮探新机
水向东流,人攀高峰。盐都人从水中汲取的,从来不只是生计,更是奔向星辰大海的智慧和勇气。在中国潜水打捞之乡——泾口村,一群在蟒蛇河畔长大、深谙水性的盐都人,正将他们的梦想驶向更广阔的深蓝。
随着河水渐清、航道疏通,这支始于1975年的队伍,从村民集资组建的小型打捞队,“游”出村庄,一路成长为参建港珠澳大桥、打捞2.6万吨巨轮的“蛟龙舰队”;从摇橹内河的小渔船,到深入蓝海的大型工程船——他们让家乡从“穷渔村”华丽变身“全国文明村”。
“我们的潜水员都是之前在外地打零工的本地青年,在公司的带动下,他们都参与到潜水打捞工作中来,跟着我们的船队闯深海,腰杆子也硬了!”秦南镇泾口村党委副书记沈海莉说。
“国字号”潜水救捞培训基地落地泾口村,每年可培养潜水员超过300名,月薪达1.5万元。曾经的渔家子弟,如今真正走向深海、站稳蓝海。
自大河奔涌,向深海前行
盐都因水而兴,因水而美
更因水而富庶丰饶
今日的蟒蛇河畔
碧水绕田畴,稻浪接远天
鸥鹭翩跹映汀洲
其间葳蕤
郁郁青青
这一片青
正是盐都儿女在潮起潮落间
深情写就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