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家共进,和时代同行,这就是青春的模样。10月12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河海大学举行。活动紧扣青春爱国奋斗主题,结合新时代治水安邦、兴水利民的伟大实践,通过主题演讲、情景演绎、音乐舞蹈、互动分享等多种形式,以网为媒、以水为介,网上网下同上一堂“大思政课”。
10月12日晚,由中央网信办等部门联合主办的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河海大学举行。
院士总师重返母校,讲述奋斗的青春故事
作为中国第一所水利高等学府,110年来,河海大学培养了30多万名毕业生,他们如水赴壑、奔流四方,谱写了“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的动人篇章。你想象中的青春是什么样?活动当晚,多位知名校友讲述奋斗的青春故事,分享参与重大水利建设的感悟,激励学子践行至诚报国初心。
都说水往低处流,南水北调凭什么让水往高处流?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张建云骄傲地说,靠的是他们自主研发的世界最大最先进的13个梯级泵站群,利用它们,顺利地把长江水调往了北方地区,为保障北方地区水资源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假如许我再少年,挑灯苦读不偷闲。”张建云寄语年轻人将青春写在江河湖海上。
“水利事业永远不过时,年轻人要踏实,敢探索、重质量,紧跟国家的步伐,定能有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钮新强是三峡工程主要设计负责人之一,当年在河海求学,他满脑子都是学习,靠课本、水杯、草图抢位占座,就怕晚一步,“现在想想,当年占座的较真劲儿,和后来建三峡大坝一样,每一步都得扎实,心里才踏实。”
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设计总工程师张金良,当年因为一张白面饼,报考了河海大学。“12岁那年,邻县黄河发洪水,村里发了难得一见的白面,让烙饼救灾民。母亲烙饼,我负责烧火,整整50斤白面,母亲都没舍得让我尝一口,说这是救命粮。我当时有个念头:等我长大了,一定要治好黄河!高考时,我把所有志愿都填了水利专业。”张金良说,如果说治其他江河是解一元高次方程,那么治黄河是二元高次方程,难在“水少沙多”,“但是再难也得建,这些年在黄河上做的项目,也算圆了当年的心愿。”
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设计总工程师徐建荣则分享了青春里的一个“小遗憾”:他的大学生活很简单,每天就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我们班有个同学吹口琴特别好,我觉得很潇洒,当时若学个乐器,或许我在白鹤滩工地的日子会更丰富。”
在国家卓越工程师、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总设计师林毅峰的青春回忆里,除了学习,还多了一些对南京这座城市的探索经历。大学时期,他会到清凉山上看星星、识别星座,也常到石头城去寻找六朝遗迹,“在河海的7年,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也受到了六朝古都文化的熏陶。”
文艺名家和故事原型演绎经典,展现最美青春模样
“看着你们青春的脸庞、看着我奉献了半生的校园,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演员侯勇艺术化演绎河海大学老校长严恺水利报国的故事,“这些年来,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学校、就是你们啊!告诉我,我们的河海,她发展得更好了吗?”
“老校长好,一切都好!”全场学生共同喊出答案,慷慨激昂的声音久久回荡在操场上空。在学子们的心中,老校长抱着图纸、在风雨中奔波的身影就是青春最美的模样。如今的河海校园里,严恺提出的“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校训精神依然指引着一代代学子扎根大地、砥砺前行,在治水兴邦的征程中书写青春华章。
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参与修建人数近10万,耗时近10年,是“新中国奇迹”,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今年是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演员林永健和修渠人及其后代再现当年战天斗地的感人故事,精彩的演绎让不少同学红了眼眶。
祖辈父辈们把红旗渠修好了,一代代人把看好渠、护好渠、管好渠当成自己的使命。在南京,也有一群人用自己的力量守护着长江水,展现着最美的青春模样,杨金海就是其中之一。
从小在南京江边长大的杨金海,家里几辈都是渔民。随着长江水质变差、鱼虾减少,他曾一度陷入迷茫。2016年,南京整治沿岸捕鱼养殖工业企业,浦口区100多名渔民全部“上岸”。也是那一年,七坝港江豚保护区成立,南京长江江豚保护队组建起来,杨金海等人带头报名。经过培训,杨金海他们从靠水吃水的捕鱼人,成为靠水护水的江豚巡护员,并且全部加入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
“现在,江水慢慢活过来了,有时候一天能观测到十几头江豚。”从捕鱼到护豚,从向长江“索取”到为长江“守护”,杨金海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我真心希望更多人能加入我们,一起守护母亲河。”
新一代青年重任在肩,向着未来笃定前行
这个夏天,“苏超”创造了太多让人热血沸腾的时刻。12日晚,“苏超”十三市球员代表的亮相点燃了观众的热情,台下呐喊声一片。
“苏超”盐城队17岁门将严子航被广大球迷誉为“少年门神”,目前是盐城东台市三仓中学一名高三学生。初中时,他立志要来南京上大学,目标院校就是河海大学。“河海是‘双一流’院校,足球项目水平更是全国排名靠前。”严子航说,“苏超”赛场经历让他更有冲劲儿冲向河海,目前正全力以赴备战明年高考。
活动现场还有一位今年刚从南京高校硕士毕业的学姐——奥运冠军张雨霏。河海以水利见长,而她从小也是在江苏“水”里泡大的:5岁开始专业游泳训练,13岁进省队,15岁进国家队,一路蝶变成奥运冠军。面对新的奥运周期,张雨霏和教练团队一起打磨新技术,“每两个月都能看到进步,我也大胆立下新目标:要成为中国首位30岁站上奥运赛场的女性游泳运动员。”
不跃入水中,永远不知道自己能游多远。不拼一把,怎会知道未来有无限可能?张雨霏表示,河海大学校长郑金海讲述的河海人一代代治水、护水、兴水的故事,让她热血沸腾。“其实水是我们共同的老师,它教会我们刚柔并济、积蓄力量,也教会我们中流击水、勇立潮头。身后有祖国的托举,我们这代年轻人本就该笃定前行,把前辈的拼搏精神接过来,把开拓未来的使命扛在肩上。愿我能与各位同学共同努力,不负青春、不负时代!”
“河海学长们的故事让我动容,他们以国家需求为己任,扎根领域的坚守令人敬佩。”现场聆听了“大思政课”后,河海大学大三学生肖佳怡收获满满,“作为学生,我要以他们为榜样,既学好专业知识,也传承奋斗精神,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执青春之笔,在祖国大地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华章。”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洁/文 徐琦/图
实习生 杨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