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青春华章 | 以水为弦,奏响青春报国的强音

李群

近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河海大学举行。这场大思政课将百年水利史化作生动教材,把大国工程当作实景课堂,在“治水安邦”的家国叙事中传递可触摸的奋斗足迹、可感知的精神力量。

大思政课的首要意义,在于以历史为镜,让青年读懂“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水脉连着国脉,水利关乎国运,中华民族与水共生的奋斗史,本就是厚重的思政教材。河海大学110年“兴学育才、治水兴邦”的历程,从长江口“拦门沙”攻坚到南水北调“天河筑梦”,从三峡大坝“定海神针”到白鹤滩电站“地下蜂巢”,这些镌刻在祖国大地上的水利奇迹,通过郑金海校长“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的深情讲述,化作可感可知的家国叙事。当青年在课堂上触摸到先辈治水的艰辛、见证当代水利的辉煌,便会真正理解“治水安邦”是与民族生存发展紧密相连的使命担当。

大思政课的核心力量,在于以精神为魂,完成跨越时空的价值接力。思政课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而精神传承是塑造灵魂的关键。活动现场,演员侯勇演绎的严恺院士故事,让这位“把实事求是刻进生命”的水利泰斗走出历史课本,通过艺术化呈现变得鲜活可感。张建云院士“13层水电梯”的技术突破、钮新强院士浇筑的三峡脊梁、张金良“治好黄河”的少年初心,这些当代校友的奋斗故事,与先辈精神形成跨越百年的呼应。大思政课通过“老故事”+“新实践”的融合,让“艰苦朴素、勇于探索”的精神基因代代相传,也让青年明白:爱国从不是一代人的使命,而是需要接力守护的精神火炬。

大思政课的创新价值,在于以多元为径,拓宽青春报国的认知边界。传统思政课常受限于“课堂围墙”,而这场活动打破了学科、领域的界限,水利人的一线坚守与奥运冠军张雨霏的泳池拼搏、宇树科技王兴兴的科创突围同堂对话,勾勒出新时代青春报国的多元图谱。当青年看到,徐建荣在“地球褶皱”里的“绣花”工程与张雨霏打破纪录的执着同属“超越自我”,林毅峰抵御17级台风的“海上不倒翁”与王兴兴的科技突围皆是“开拓创新”,便会豁然开朗:报国之路从无固定模板,无论是扎根水利、驰骋赛场,还是深耕科技,只要心怀“国之大者”,每一份奋斗都能汇聚成强国洪流。活动对“青春价值”的多维解读,正是大思政课打破认知局限、激发青年主动性的关键所在。

长江口的航船劈开碧波,南水北调的清流滋润大地,当这场大思政课的声音通过网络传遍四方,我们清晰地看到:新时代思政课,已经超越“课堂”的物理边界,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理论与实践、个人与国家的精神纽带。它让青年在触摸时代脉搏中坚定理想,在聆听奋斗故事中明确方向,最终将“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让青春华章在祖国大地上续写得更加壮丽。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