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青春华章 | 从“娃娃”到“银发”:徐州幼儿园转型养老机构背后,藏着民生服务“最优解”

从鼓楼区奔腾大道水云间一期南门进入,步行不到百米,一座色彩明快的建筑矗立眼前。滑梯和攀爬架静静地立在院中,周围仿佛还回荡着幼儿园孩子们的嬉笑声,但醒目的“鼓楼区牌楼街道长者食堂”招牌,已悄然述说着空间的嬗变。

这是记者调查到的徐州市第三家民办幼儿园转型而来的养老服务机构。童趣元素与养老服务标识在此交织,完成了一场从呵护孩童到关爱长者的温暖接力。


黄山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与幼儿园孩子亲热互动

闲置空间焕新

民生需求的精准对接

10月5日中午,家住水云间北侧鼓楼花园的张瑞清老人来到牌楼街道长者食堂,买了一份米粉蒸肉、一份清炒豆苗,再加上一碗米饭和一份汤,一共花了11元钱。“这里的饭菜适合我们口味,又干净卫生。我是退役军人,每餐能享受2元优惠。开在家门口的食堂,不用过马路就能来吃饭,太方便了。”

牌楼街道长者食堂9月20日开业,首日仅早餐就卖了1700多元,每天前来就餐的居民络绎不绝。许多老人感慨,这里曾是送孙子上学的地方,如今成了颐养晚年的地方。


牌楼街道长者食堂,老人在温馨洁净的环境里就餐

8公里之外的云龙区黄山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聚在一起弹琴、练字、理疗,其乐融融。中午11点多,长者食堂飘来饭菜的香气,他们将在这里享受营养美味的午餐。谁能想到,这里曾是黄山中心幼儿园的闲置教室。

从教30多年的张纯娣先后创办了黄山中心幼儿园和北区幼儿园,事业一度红红火火。黄山中心幼儿园刚开园时开设6个班仍供不应求,不得不再增加3间大教室;北区幼儿园是2007年水云间一期上房时的配套园,开园时近400名幼儿在园,当时张纯娣干劲十足,与开发商将租期签到了2034年。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托幼需求缩减、托老需求凸显。截至2024年年末,徐州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224.39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1.87%。张纯娣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变化,开始琢磨投身养老事业。

牌楼街道党工委委员、人大工委主任李影也一直关注辖区北区幼儿园的发展,多次与张纯娣及同样热爱养老事业的郭景亮共同商讨如何转型。


原北区幼儿园变身牌楼街道长者食堂

他们拧成一股绳,向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试水,并注册了徐州市会福圆养老产业有限公司。

在徐州市民政局的支持下,黄山中心幼儿园的闲置楼房被改造成养老中心,提供就餐、娱乐和康养服务,今年4月开业,每天接待约300位老人。位于泉山区民乐园内的西苑幼儿园,今年7月“变身”和平街道长者食堂,短短两三个月,已有1500位老人成为这里的会员。牌楼、和平街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也在规划中,长者食堂的 “先行”,正是为了打造更完善的 “黄山模式”。

职业身份跨界

爱心素养的传承延伸

每天中午,鼓楼区牌楼街道长者食堂内都会排起长队。副总经理张会经常来到餐厅帮着分发餐食,忙得不可开交。而就在一个月前,她还是大福源幼儿园的园长,至今微信昵称中的“幼儿园”三个字还没舍得改。

这种转型不仅是场所的改造,更是职业身份的重新定义。

“干了26年幼儿教育,从老师到园长,我以为这辈子都离不开孩子了。”回忆转型初期,张会的声音里仍带着一丝感慨,“当时特别焦虑,觉得离开幼儿园自己就没了价值。”直到西苑幼儿园园长李惠玲介绍她认识郭景亮,她才发现,照顾老人和照顾孩子一样,只要把心交出去,就能收到暖意。如今,她带着几名同事一起转型成为养老服务人员,“看到老人把饭吃干净,笑着说‘明天还来’,跟听到孩子喊‘老师好’一样踏实。”

和张会一样跨界的,还有李惠玲带领的10名幼师团队,她们从“哄孩子睡午觉”变成“陪老人聊家常”,从“检查孩子餐具消毒”变成“把控老人餐食软硬度”,多年积累的爱心、耐心与卫生安全意识,成了养老服务的“天然优势”。张纯娣更是身兼两职:黄山中心幼儿园园长的办公室还在,但她每天80%的时间都在隔壁的养老中心——查看老人的理疗记录、询问食堂的当日菜单,“每天最大的快乐就是看到老人在院子里晒着太阳聊天,或是在理疗室里安心放松。”

“幼师转型养老,是‘专业对口’的跨界。”郭景亮的话道出关键,“他们对食品卫生的严苛、对特殊群体的细心,比社会招聘人员更让人放心。”而李影在调研中发现,部分日间照料中心因缺乏专业人才闲置,培育专业力量刻不容缓。原北区幼儿园的种甜甜、杨彩芹等年轻教师,如今一边在长者食堂服务,一边在徐州开放大学参加护理师培训,“从‘护苗’到‘护老’,考个证心里更有底,也能给老人更多平安保障。”

社区养老深耕

全龄友好的实践破题

在民健小区,黄山中心幼儿园被隔成了两个院子,一边仍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场所,一边是今年4月开业的黄山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老幼一体”的愿景,在这里成了触手可及的日常。“每天送完孙子,我就来这儿喝杯茶、练会儿字,到点直接接孩子回家,不用来回跑了。”68岁的王老太太乐呵呵地说。

张纯娣经常组织幼儿园的孩子与老人一起做手工、玩游戏或表演节目,“老人们看到孩子就乐得合不拢嘴,孩子们看到爷爷奶奶的剪纸、书法作品更是无比崇拜。”今年重阳节,她计划举办三代同堂活动,推动社区尊老风尚。这种其乐融融的场景,成为转型中最动人的风景。

不过,社区养老也需避开“开业红火、后期冷清”的陷阱。会福圆公司早早做好规划:将长者食堂升级为“一日三餐+家宴预订”模式,上班族晚上不想做饭,全家能来吃顿实惠饭;节假日开设包间,满足家庭聚餐需求;针对多数老人倾向“居家养老”的特点,养老中心提供日托服务,帮子女减轻负担,同时与社区医院、养老机构建立“5分钟绿色通道”——老人若突发不适,工作人员能第一时间联系医护人员上门,让居家养老的老人多了份平安保障。


原大福源幼儿园园长张会,在长者食堂为老人打饭

“有的老人刚开始觉得‘去养老机构没面子’,而现在,就算儿女休息在家,他们也愿意往这儿跑。”张纯娣的观察,道出了“嵌入式”养老的魅力——它不是将老人“圈起来”,而是把服务“嵌”进社区,让老人不离熟悉的环境,不离邻里亲情。

这场从“童谣朗朗”到“夕阳满天”的转型,不止是空间功能的转换,更是城市对生命全周期的温情回应。江苏师范大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学院社会学系党支部书记董明伟认为:“幼儿园转型养老机构,是对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用一个阿基米德支点打通了两个社会痛点——既消化了过剩的托幼资源,又填补了社区养老的缺口。但转型不能盲目跟风,需结合区域需求。比如人口密集区可做养老中心,年轻社区可打造成邻里中心、创客空间等。”

如今,徐州这三家转型机构的探索,正像一颗种子,在寻常巷陌间生根,“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的美好愿景,正在变成千家万户的真实生活。

■记者手记:

三所幼儿园“变身”养老服务机构,这场“空间接力”堪称民生服务的精妙实践。它以最小成本盘活闲置资源,一头化解托幼资源过剩,一头补上社区养老短板,精准对接“一老一小”需求。

更动人的是转型背后的“人”:幼师带着育幼积累的爱心与专业,无缝衔接养老服务,让“护苗”与“护老”有了情感共鸣。而“老幼同院”“嵌入式服务”的探索,更打破了养老机构的刻板印象,让老人不离社区、不离亲情。

这场转型,不仅是空间功能的迭代,更是城市对生命全周期的关怀。它证明,民生服务无需宏大新建,只要立足需求、盘活存量、倾注温情,就能让“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的愿景,在寻常巷陌间落地生根。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