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农业农村部消息,我国启动种业振兴行动以来,目前已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占比超过95%。长期保存农作物、畜禽、水产种质资源总量居世界首位,国家级种业基地供种保障率提高到78%……标志着我国种业振兴行动已结出累累硕果。“中国碗”里面的每一粒米、每一叶菜,绝大多数都已打上“中国种”的鲜明印记。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保障,展现出中国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步伐。
攥牢中国种业“家底子”。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而种质资源则是制造“芯片”的核心材料。我国幅员辽阔,生态类型多样,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驯化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种质资源。这些资源是育种创新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如今,我国已基本摸清全国农业种质资源家底,长期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58万份、畜禽种质资源140万份、水产种质资源14万份,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我们对这些资源不再只是“保存”,而是深入“解读”。大豆、玉米资源基因型鉴定全部完成,意味着我们正在从种质资源大国向种质资源利用强国迈进。
打造中国农业“金种子”。有了丰富的种质资源,如何培育出突破性品种,成为种业振兴的关键一环。通过实施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重大专项,我国育种工作者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优质高产水稻、节水抗病小麦、机收籽粒玉米、高油高产大豆等急需品种相继选育成功。这些品种不仅适应了中国多样化的种植环境,更满足了农业机械化、轻简化生产的需要。一粒粒“金种子”的背后,是无数育种工作者“十年磨一剑”的坚持与智慧。白羽肉鸡、华西牛、南美白对虾等自主培育品种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打破了国外品种的长期垄断。这些突破不仅降低了我国养殖业的生产成本,更将产业主导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种业振兴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强大的产业体系作为支撑。中央财政五年累计安排100亿元,支持制种大县现代化水平提升,国家级种业基地供种保障率由2021年的70%提高到78%。这一数据的变化,意味着我国种子供给体系更加稳健,应对风险能力显著增强。企业是种业创新的主体。我国遴选出270家优势企业构建国家种业企业阵型,分类施策精准扶持,使这些企业成为种业创新的“排头兵”和“主力军”。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有效激活了种业创新的一池春水。从资源保护到品种培育,再到产业化推广,一条完整的种业创新链条已经形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筑起了坚实屏障。
今天的中国,正用自己的种子,播种着丰收的希望,守护着国家的粮安。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一个农业大国走向自立的生动写照。(熊冬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