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风从海上来!南通蓝色经济全面起势

港口塔吊林立、货轮川流不息、渔船千帆竞发、候鸟结伴翱翔……在江海交汇处的南通,长达206公里的海岸线赋予了这座城市向海发展的资本,海洋经济发展动力澎湃。近日,南通市委网信办组织开展“风从海上来”网络媒体采风活动,来自中央、省、市媒体的记者沿着南通的海岸线打卡,感受南通“面向大海”高质量发展的脉搏。


逐梦深蓝,构筑向海发展“蓝色板块”


在近日召开的2023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南通)发展大会暨船舶海工产业展上,南通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彤表示,南通“下一个万亿看海上”。


看海上,底气何在?



在通州湾的天顺海工装备(江苏)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火花四溅,现代快报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焊接钢铁圆筒型导管架。未来,这些导管架将精准牢固地插入海底数十米,撑起一个个海上风机。目前,该企业项目二期正有序推进中,达产后预计企业年产能将增加25%,更加有利于产业链延伸以及产品附加值提升。


在天顺海工装备制造项目不远处,中铁十四局集团装备有限公司的车间内,由中铁十四局装备公司、大盾构公司与铁建重工集团联合研制的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京滨协同号”正在验收拆机,巨大的刀盘已经拆下,零部件将采用陆运方式陆续运抵天津,将服务京滨高铁天津机场路2号隧道建设。这是中国铁建大盾构基地下线的首台超大直径盾构机,也是天津目前盾构施工最大的盾构机,开挖直径13.8米,是当前高铁隧道配置最先进、最智能的盾构机之一。



据中铁大盾构基地车间书记扈吉新介绍,中国铁建大盾构制造基地项目由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20.2亿元,用海面积约300亩,岸线320米。项目主要从事12m~18m直径的大盾构机研发生产,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25.5亿元,税收1.77亿元。“作为中国铁建唯一的大盾构基地,这里将通过科技技术创新,形成自有盾构制造标准,建立国内大盾构培训基地,设立院士博士工作站,培育大盾构研发团队,逐步实现盾构全产业链发展。”扈吉新表示。


作为镶嵌在海岸线上璀璨明珠,通州湾已成为南通沿海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今年前三季度,通州湾示范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开票销售同比分别增长17.8%、18.4%、29.3%,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海工装备、现代纺织等优势产业链加速成型。截至目前,高端装备临港产业园已签约落户20个项目,总投资354.5亿元,其中包含2家央企,8家上市企业。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约473亿元,税收超24.6亿元。



蔚蓝天空下,一边是海天一色,一边是塔吊林立。在吕四起步港区“2+2”码头,远航而来的外籍货轮缓缓停靠,工人在指挥中心远程操控着塔吊装卸货物。堆场上摆放着整整齐齐的集装箱和成排的风电叶片。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2+2”码头瞄准“世界一流港口”,按照智能化标准进行建设,同时还配套建设内河转运区,以及内河航道、疏港铁路、疏港公路等,打造“公铁水、江海河”无缝衔接的集疏运体系。


未来,启东将充分发挥启东三水交汇的水资源优势,提升港口码头的服务能力,推动海河联运发展,打造启东通向世界的新出海口。完善干线航道和支线航道,形成干支结合的内河航道网络,激发启东水运优势,打造高效便捷的内河集疏运体系,进一步放大“海进江、江出海”双向集散优势,全力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


只此青绿,擦亮沿海岸线生态底色


沿着南通的海岸线行走,不仅有大船大港,还有不少值得拍照打卡的网红地。


漫步环海风情港,彩虹色的道路直通海天交界处。这条南起海门东灶港,北至示范区堤顶路的黄金海岸风光带,建成后将有14公里,整体呈“凹”字形,仿佛张开的双臂将湛蓝的海水拥入怀中。沿途有步行道、骑行道、自驾车道等彩虹路面,依海而建的弯弯曲曲的这条彩虹路,面朝蔚蓝大海,背后草坪葱翠,海港里帆船、渔船、货船穿梭不停。 



而在海岸边的灯塔,也在近日火了起来。通州湾三夹沙灯塔伫立在三夹沙排水闸北侧,参照省航标标准规格,建成于2018年8月,塔高15米。于对航海的人来说, 有灯塔就有希望。三夹沙灯塔塔身红白相间,格外醒目。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灯塔与大海、礁石绘成一幅绝美的画面。为夜航船只指明了回家的方向,也成为到此拍照游客心中的希望。



在如东沿海,有一处湖泊被誉为“逸海明珠”,名叫东湖。百余年前东湖这里还淹没在黄海海水里面,后来才露出海面。如今,如东依托东湖,打造黄海旅游胜地的城市名片。12公里的环湖道路边,种满了粉黛草、格桑花等植物。因其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重要的停歇地,这里也吸引了不少迁徙候鸟的光临。当天,现代快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上千只野鸭在游泳嬉戏,自在快活。当前,南通东湖商务休闲服务区开发运营的游乐项目有垂钓、观光游艇、摩托艇、油桶小火车、沙滩摩托车、水上自行车、电动观光车、自助烧烤、自助土灶等。



而在吕四渔港,则又是一番别样的风情。作为国家一级群众渔港,2002年,吕四渔港被批准为全国率先建设的六大国家级中心渔港之一。2012年渔港扩建工程(新渔港)被列入省和国家“十二五”渔港建设规划。新渔港按照“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发展定位,总投资100亿元,规划水域面积95.4万平方米,陆域面积210.8万平方米,码头岸线长7663米。从2019年8月正式开港,具备渔船靠泊、装卸、补给功能,可停泊渔船2300艘,年鱼货卸港量可达30万吨,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布局最合理、功能最完善的综合性人工渔港。当天,现代快报记者在吕四渔港看到,大批渔船已经开拔出海,少量运输渔船满载着新鲜海货回港,空气中飘浮着咸湿的气息,渔民们脸上洋溢着喜悦,期待着丰收。


现代快报+记者 花宇

(彭常青 摄)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