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焦点访谈丨“智慧”解码 农业升级——新基建 新生活


现在,很多地方都已经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种方式,各种高科技大显身手。人们发现,将数字产业扩展到农业领域,运用先进的物联网、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等“新基建”技术对农业的生产经营进行智能化管理,将显著提升农产品品质,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这种生产精准化、管理可视化、决策智能化的新型管理模式被称为智慧农业。说起来挺新奇,那么,智慧农业到底长什么样呢?

7月底,在安徽芜湖市繁昌区平铺镇,种粮大户刘明山的1000多亩晚稻正处在分蘖期,这是水稻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水、肥、病虫害防治都要跟上才能为高产打下基础。本应该是田管大忙的时候,自从今年刘明山用上了中联智农云的应用程序,田间管理的工作轻松了不少。

刘明山说:“气象、施肥、田间管理、农作物的病虫害,几乎全部覆盖了。以前巡田要请人,一个人巡不过来,现在它给你推送了不需要请工了,也省去了这块费用,很精准,比如说这块田要上水,上哪一块,以前都是大水漫灌。”

刘明山的1000多亩地,以往田间管理都是靠经验,现在靠的是新科技。田间地头的传感器能结合农户农场的种植地块信息,采集农事数据,作物的长势,农机作业的数据,它都能精准采集。

中联智慧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专家籍延宝说:“通过这样一个数据大量采集,我们平台端将水稻种植过程,全程标准化为十三个阶段,四十九个关键环节。通过这样一个标准化过程,再结合模型和算法,进行一个快速、高效的智能决策,把智能决策的结果、种植的指导意见及时推送给用户。”

通过把水稻的生长周期细化成13个阶段和49个环节来实现精细耕作——以前即便是经验再丰富的田把式,也根本做不到,因为人工不可能采集到如此多的数据。可如今,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卫星遥感等“新基建”领域的数字技术对传统水稻生产进行数字化改造后,低成本、全方位数据采集可以实现“天、空、地、人、农机”五位一体的生产模式。

这几年,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利用“新基建”领域的新技术,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进行智能化改造,建成了很多示范性的智慧农场。未来这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将会越来越普及。跟传统的大田作物相比,经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后的温室栽培作物管理更加精细,在北京市北三环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园里,这些蔬果跟常见的大田作物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酚醛泡沫取代了土壤作为培养基质,而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都是用水肥一体的技术进行精确的滴灌。记者采访的当天中午,气温达到30摄氏度,温室大棚的降温水帘突然传来了一阵噪声。

温度、水分、肥料、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与作物生长关系密切的因素,在这里都可以通过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对环境进行自动化调控。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园负责人魏灵玲说:“我们采集了大量的数据,进行了植物生理模型建设,通过模型制定了控制策略。在不同的控制策略下,我们有相对的执行机构,比如说开天窗或者是开遮阳或者是保温,另外湿帘风机的启动,包括喷雾的启动,这些都是一堆的执行机构。”

按照植物生理模型,对环境进行精准控制,就能保证植物能在最适宜的环境下生长,这样种出来的果蔬不管是产量还是品质,都比传统的大田种植要好一些。

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阶段,尽管这种智能化的温室栽培项目目前还在推广阶段,尚未普及,但这种智能化、工厂化新型农业基础设施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因为它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省更多资源的同时,也能解决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周清波说:“随着城镇化发展,务农的包括从事农业的人越来越少。如果智能机械化不跟上去的话,今后谁来种地的问题,同时也解决种好地的问题,就需要一些新型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的加入,传统农业的结合。”

最近几年,在新基建的新背景下,很多地方在农业领域智能化的进程中做了很多探索,从种植到养殖,从陆地到海洋,越来越多机械化、智能化的装备设施被运用到农业生产中。锚泊于黄海海域的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就是一座移动的海洋牧场。外表看起来像货轮,但这艘船的船舱里有近9万立方米养殖水体,15个养殖舱。

在养殖监控室,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屏幕监控全船的氧气系统、投饲系统、养殖海水、养殖光照等各类系统运作情况,实时监测养殖舱内水体的温度、盐度、溶解氧和酸碱度。

“国信1号”构建了船端智能化管控中心和船岸一体化智慧云平台,全船监测点对舱内水、氧、光、饲、鱼进行集中控制与实时监测,确保船岸一体联动,从而实现智慧化养殖。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所长徐皓说:“‘国信1号’是一个全新农业生产的基本建设平台,这样一种工业化的生产体系,改变原来传统的养殖方式,季节性的方式,就是说可以在工船上实现全年生产,每个月都能产出,向市场稳定地供应相应的养殖品种。”

从鱼苗入舱、投喂养殖到运输、加工、起捕,在一艘船上构建起了一座渔业养殖加工厂。目前这样的养殖工船还只是我国深远海养殖运营试点项目,从长远来看,这种新型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模式为未来海洋渔业打开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徐皓说:“这样的养殖方式也是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所倡导的‘蓝色增长’倡议,他们觉得未来人口达到了九十亿以后,解决人吃饭的问题,解决人的食物问题,只有向蓝色的海洋要食物资源。”

这些年,除了种植和养殖等农业生产领域,越来越多的新基建相关的技术、设备被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如今在农产品流通和销售的环节也开始用上了新科技。

在德阳市旌阳区的一家超市,所有农产品上面都贴了一个二维码,通过扫码可以清楚地看到农产品来自哪个农场,以及是什么时候被分拣和派送到这里的。蔬菜上的二维码记录了从种植、生长、加工、流通、销售全过程信息,这样就形成了从种植基地到销售终端全程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体系。

四川德阳市旌阳数字农业中心技术负责人徐维说:“我们在田间地头布了各种各样的数据采集设备,通过这些设备实时把土壤、水质、气象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同时,农户每一次播种、施肥、采收等数据也实时更新到数据中心,最后汇成一个二维码,消费者通过扫码能溯源到整个农产品生产全过程。”

农民种植过程的数据会被实时传输到当地政府的数字农业中心,这样的新型农业基础设施,还用到了区块链技术,而区块链技术的优势之一,就是数据无法被窜改,能保证所有数据上传实时且真实。目前在全国,很多地方的大米果蔬等优质农产品都用上了数字化的溯源体系,有这样的农业新基建,农产品有了身份证,消费者买得也更放心。

近些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新基建赋能农业生产,让农业生产变得更 “智慧”、更“聪明”,发达国家围绕农业生产精准化、集约化、高值化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战略部署。在我国,信息化技术在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很多领域已经开始大范围的应用。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一级巡视员陈萍说:“下一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瞄准农业农村现代化主攻方向,加强智慧农业技术的创新推广应用,攻克一批智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推广一批数字化解决方案,再打造一批智慧农场、智慧渔场、智慧牧场。加快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用数字技术来优化提升农业的全产业链。”

我们看到,智慧农业不仅能大幅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也会让我们餐桌上的食品更丰富、更安全,品质更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作为“十四五”时期乃至2035年,我国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建设内容,发展智慧农业正面临良好机遇。给农业插上智慧的翅膀,将会夯实乡村振兴的数字基础,助推农业现代化。

制片人丨刘雪松 黄洁

编辑丨皮望星 王伟 赵雄

摄像丨王守城 李志超 柳栋 杨晨

策划丨崔辛雨

责编丨温娜 陈忠元

剪辑丨邢永跃 苗佳亮

(编辑 高淼)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