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科技部发布《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启动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工作。人工智能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技术,与实体经济正加速融合。国家启动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工作,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迎来新的风口。
江苏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过1000家,已带动产值超过千亿元,坐拥全国两大人工智能城市。站上新一轮发展的风口,江苏人工智能产业如何实现突破式发展?
“小而美”,江苏AI核心企业超千家
苏州工业园区内,近1000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在这里聚集。“去年全年,园区人工智能产业产值超600亿元。”苏州工业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多年培育,园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明显,园区企业累计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20余个。
在《2021-2022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中,南京、苏州分列中国人工智能城市排行榜上第四名和第六名。目前,江苏人工智能产业基本形成以苏南城市群为重点、以南京和苏州为核心的“一带两核”发展格局。南京以图像识别、智能传感见长,苏州锚定智能制造、语音识别,无锡在物联网、超级计算领域大放异彩,常州的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机受业界公认……
省人工智能学会秘书长房伟介绍,“江苏省人工智能行业企业有3000多家,其中核心企业超过1000家,囊括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全省人工智能领域已带动产值超过千亿元。”
记者注意到,江苏核心AI企业约占全国三分之一。什么是核心企业?业内专家介绍,不同于AI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应用层企业,核心企业处于基础和技术层产业领域,主要由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和核心技术的企业构成。根据2019年人工智能白皮书筛选的八大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包括计算机视觉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跨媒体分析推理技术、智适应学习技术、群体智能技术、自主无人系统技术、智能芯片技术和脑机接口技术。
核心AI企业的体量,与江苏的科教优势不无关系。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周志华表示,目前江苏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等不仅在全国位于第一方阵,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力。
省内首获“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的思必驰、构建智慧城市AI中枢的小视科技、有着“中国机器人的标杆”之称的埃斯顿……江苏的人工智能在国内整体上处于第一梯队,“江苏省人工智能企业深耕细作、稳扎稳打,具有‘小而美’的特点。”房伟说。
企业虽小,但韧性强、活力足。南京土星视界科技有限公司规模不大,但在行业内已做到头部,被称为“电网人工智能专家”,公司联合创始人陈双辉介绍,公司曾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金融、安防等行业,但后来发现,针对每个行业组建一个研发团队的成本较高,且产品无法复制应用,不如转而深耕一个领域,“今年,我们开发了全国第一款机载声纹局放检测设备。” 陈双辉说,当电气设备局部放电时,人耳识别不出来,该设备却可以识别。如今,土星视界与国内三大电网公司都有合作。“提到电力人工巡检,行业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土星视界。”
深水区,亟需突破场景单一瓶颈
无人驾驶、智慧工厂、智能港口、远程医疗……人工智能已步入产业深水区。科技部此次明确启动支持建设智慧农场、智慧家居、智能教育、智能诊疗等首批10个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工作。
“让人工智能落地更多的‘刚需场景’,是当务之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陈松灿教授参加过不少企业高校技术对接会,他发现,很多工业企业提出各类场景化技术需求,“人工智能领域没有‘空对空’,找到刚性需求场景,才是产业化的突破口。”
业内人士透露,在一些技术相对成熟的人工智能领域已吸引大量资本进入,但同质化场景,容易催生产业泡沫,“2016年,大量资本进入‘AI+医疗’领域,一些三甲医院可能同时安装10余家AI公司的智能CT辅助筛查系统,但医生实际使用的只有一两家,而产品大多集中在肺结节查找上,经过多年迭代淘汰,如今只剩下少量头部公司。”
“放眼国内,做视觉处理的AI企业太多了。”南京甄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小视科技”)副总裁段伟芝告诉记者。让计算机能够像人一样看见,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识别和理解的能力。小视科技锚定的是构建智慧城市之眼,“通过视图数据和芯片算力,摄像头可提取视频画面中人员、物品、行为、事件等全部要素,对视频流进行智能化、标签化分析,对于重点事件、异常行为进行主动报警、实时处置。”段伟芝告诉记者,“简单地说,就是为摄像头培养大脑。”
段伟芝认为,企业必须依靠工程化实践,让算法落地更加丰富的场景。“面对像城市内涝这种数据样本不足或数据成本高的场景时,一般的算法模型不适用。”段伟芝举例说,公司通过大量工程实践摸索出针对碎片化需求的独特算法模型,“只需要少量样本就可以构建预测模型,用很小的成本达到海量样本同样的效果。”目前小视科技的“城市AI中枢”已落地全国4个省市,在华北地区某市,小视科技的“城市AI中枢”对接城市大脑数据中台,汇集文旅、城管、环保、交通等多维数据,接入数万路视频数据进行统一分析挖掘,形成AI智能化城市巡检。
“未来的重要趋势,是通过高价值场景落地赋能实体经济,加速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的立体融合。”南京樯图数据研究院战略合作部王帆主任介绍,大数据时代,每时每刻产生的海量信息,对于决策者来说都是“暗数据”。公司自主研发的“炬图平台”模仿人类专家自主阅读海量资料文献,通过构建复杂网络模型,为决策者打造了俯视全行业、实时交互的产业链智能图谱,“随着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加速融合,我们可以分别从图像、声音和语言信息中抽取出高价值的全息情报。”王帆认为,目前人工智能产业延伸已从生活场景智能化,转向精细而复杂的产业智能化,特别是智能制造、交通等场景的应用。
江苏制造业发达,而制造业升级是国家最重大的战略方向之一,在智能制造方面需运用到更多的AI技术,但在工业等领域,细分场景众多,需要不同的样本和设计不同的网络结构,“在碎片化场景下,没有包打天下的AI模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陈松灿表示,而工业本身对准确度的要求很高,应用于工业领域的人工智能还需要攻克技术上的系列难题。
顶尖人才,是实现突破的关键
一方面要抓住企业刚性需求,另一方面要掌握人工智能的核心要素,这是人工智能产业走入深水区的关键所在。
房伟告诉记者,在江苏1000家核心企业中,目前能自主研发并可称为领军人工智能企业的只有近百家,面对全球产业创新和行业应用需求,仍有很大距离,“部分企业还是通过商业模式购买或引入核心技术并进行二次开发。”房伟表示,“如果将人工智能比作一辆跑车,算法是导航、数据是燃料、算力是发动机、认知就是驾驶员。”要成为领军型人工智能企业,必须依靠算法、数据、算力、认知的齐头并进。
复杂场景往往需要多个算法,这也加大人工智能应用落地的成本和难度,有了算法才有了应用方向,跑车才知道往哪开。业内人士表示,国内人工智能创业大多扎堆在应用层面,真正从算法层出发做“原创技术”的人并不多,“而这块才是核心,是最需要厚积薄发的。”
在视觉感知和车辆规划控制方面,知行汽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已拥有核心算法,具备全场景多目标的识别能力。公司创始人兼CEO宋阳举例说,“通过使用拟人化的规划控制算法,我们实现类似老司机的停车效率和体验,任何车位都可以实现停车揉库次数小于3次。”
而自动驾驶技术要想进一步产业化,从技术方面看,主要是芯片的算力限制,“大部分常规的技术问题都已经解决,在极端天气、极端场景下的问题,往往需要自动驾驶相关公司付出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宋阳表示,自动驾驶往往使用多传感器融合的技术解决方案,“但传感器硬件成本过高,在现阶段落地过程中很难为使用方带来更多商业价值。”
人工智能选择场景的维度并不是看能不能做到大而全,而是看够不够纵深,一项AI技术走向产业化,是个复杂的综合工程。
“在阿尔法狗连续战胜世界围棋高手后,其实它在多种游戏的强化学习上都能超越人类,但迄今为止,强化学习技术,极少能走出游戏环境。”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俞扬表示,强化学习算法需要对环境进行探索,通过试错得到好的策略。然而,在真实场景下,有时试错成本会非常高。此外,时下兴起的深度强化学习技术需要进行数百万次的试错,计算量巨大,我们期望在尽量降低试错成本和次数的条件下,得到较好的决策。
俞扬说,面对尚未有AI方案的应用难题时,一些企业往往选择眼下看起来低成本的途径,例如通过人工规则、甚至人工服务来解决,比如基于现在的人工智能水平,商场里的对话机器人要实现人类一样生动的对话,还需要时间和技术的不断积淀,“因此,很多服务机器人的背后还是人。”这实际上会错失发展先机,“当前,国际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以开创性科研和系统成果营造了最大范围的AI生态圈,构筑了竞争壁垒,面对国际挑战,我们需要创造差异化、有价值的原创成果,这些成果应该在解决实际应用的难题中产生。”俞扬表示,我们需要顶尖的人工智能人才,在学术和应用两方面探索无人区,这也是突破的关键。
人工智能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但人才储备已在为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做准备。自2018年35所高校获教育部批准首批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4年来全国已有345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今年6月,南大首批AI本科生和研究生已毕业,学生还没毕业,就有一线企业纷纷联络学院,可见人工智能企业求才之渴。据介绍,该专业本科生40%签约500强或独角兽企业,平均年薪30.38万元,硕士生93%签约500强或独角兽企业,平均年薪48.21万元。
“人工智能人才是未来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和迭代的根基,目前公司员工80%都是研发技术人员,大部分人都拥有硕博学历。”宋阳告诉记者,去年11月,知行科技与东南大学苏州校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双方正充分融合优势资源,争取突破更多关键核心技术。
“为人工智能产业培养人才,除设立人工智能学院外,还可以在工科专业中设置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江苏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张华说,江苏的软件、电子、智能制造的产业规模全国领先,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智能软硬件企业及智能制造集成应用商,也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夯实了根基,“江苏有50多所高校涉及人工智能研究,建议校企联合开发新的应用场景,形成和完善人工智能产业的生态圈,加速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落地产业。”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蔡姝雯 田墨池 杨频萍
(编辑 高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