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队医生为卢旺达妇产科医生培训。
中国第二十三批援卢旺达医疗队供图
第五批援多米尼克医疗队医生刘琼在为患者做术前检查。
瑞安·南希摄
中国医疗队医生在中乌友好医院出诊。
本报记者 黄培昭摄
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外景。
本报记者 赵益普摄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珍视生命,援外医疗就是生动的体现。目前,中国援外医疗队在全球56个国家的115个医疗点工作,大部分都在偏远艰苦地区。在那里,中国援外医疗专家们不仅救死扶伤,还传授经验、培训医生,为当地人民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他们的故事诠释着中国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所作的努力和贡献。
自1963年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援外医疗队以来,中国累计向非洲、亚洲、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2.9亿人次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中国同全球180个国家、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分享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同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举行疫情防控视频交流会议,先后向34个国家派出37支抗疫医疗专家组,向150多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急需的抗疫物资援助
中国医疗队已先后在非洲、东南亚、中北美以及加勒比地区的30多个国家开展“光明行”活动,免费为万余名白内障患者进行白内障复明手术
广大援外医疗队队员以高度负责的态度、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评价。全部医疗队累计荣获受援国表彰授勋2300余人次
数据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华社
“感谢他们将宝贵经验传授给我们”
“自中国向乌干达派遣医疗队以来,已有成千上万乌干达人从中受益。”不久前,乌干达《新景报》网站发表的一篇文章这样写道。这篇题为《心连心的合作:中国医疗队的贡献挽救生命》的文章,提到了今年1月底中乌友好医院开展的一场历时3个多小时的手术,这场手术成功地帮助一名38岁的女性甲亢患者摘除了颈部的巨大肿块。
不止这名38岁的患者。中国医疗队的到来,给许多当地病患带来了希望。记者来到中乌友好医院采访时,43岁的卡兰德正坐在病床上,心情忐忑地等待中国医生做进一步的检查。来医院前,他在自己颈部发现了一个肿块,最近也经常感到呼吸不畅,晚上需要右侧卧位才能短暂入睡。
中国援乌干达医疗队医生张辉在仔细检查后,发现卡兰德颈部偏左侧的肿块较大,并伴有呼吸道压迫症状。医疗队迅速组织了多学科术前讨论,评估了手术和麻醉风险,决定为其进行肿瘤切除手术。在中乌两国医生共同努力下,手术圆满成功。
“非常荣幸能与中国医生共同手术。手术过程中,我感受到中国甲状腺专科医生娴熟的技巧。张辉医生还特意提醒我在进行颈部手术时需要注意的手术技巧和重要器官的保护方法。”参与手术的当地外科医生罗伯特说,中国医疗队到来以后,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善,“感谢他们将宝贵经验传授给我们!”
手术后,卡兰德恢复得很快,第二天就可以下床活动。他的呼吸道压迫症状明显改善,也没有出现并发症。卡兰德激动地说,“我听朋友说中国医生水平高、手术技术好,果真如此。中国医生让我重获健康,我内心充满感激!”
自1983年中国向乌干达派出第一支援乌医疗队以来,已有22批医疗队共200多名中国医生和专家来到乌干达,同当地医生协同开展患者救治工作,为当地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40年来,一批批医疗队员在东非高原书写着救死扶伤的故事。目前,医疗队正在帮助中乌友好医院完成创伤中心改扩建项目,进一步提升医院外科诊疗水平。
中国援乌第二十二批医疗队队长郭致平介绍,该医疗队于去年6月赴任。截至今年2月底,医疗队已在中乌友好医院累计接诊患者超过6000人次,完成手术825台次,抢救危重病患者38人次。“我们还和中乌友好医院的当地医生共同实施了该院首例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的手术治疗、首例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术以及首例腹腔镜下精索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术等,填补了该院相关手术及麻醉的空白。”郭致平说。
在援乌医疗队的驻地,墙壁上“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16个大字分外醒目,这也是中国医疗队造福当地民众的真实写照。“非常感谢中国医疗队,他们为守护乌干达人民生命健康付出了不懈努力。”中乌友好医院外科主任爱德华说。
《新景报》网站文章评论,中国有句谚语“患难见真情”,这正是乌中两国关系的最佳写照,描绘了双方互惠互利和尽显兄弟情谊的合作,“非中在各个方面的合作都基于现实,不是冠冕堂皇的空话,体现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
“我们每周都来这里看中医”
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位于柬埔寨首都金边的闹市区,医院主体是一栋中国援建的综合性医疗大楼。走进大楼,医院咨询处的柬埔寨小姑娘见到记者是中国面孔,又背着相机,便热情地打招呼:“您是去中医门诊吧?电梯上三楼,出来左手边。不过医生们都很忙,采访可能还得等一会儿。”
去年3月,中国援柬中医抗疫专家组抵达柬埔寨,依托于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工作,并在此开设中医门诊。两个月后,专家组大部分成员转为中国援柬中医抗疫医疗队队员。一年来,中国医生协助柬方防疫抗疫,以中医药疗法治病救人,并在当地推广中医药文化,成为医院的“明星医生”。
在中医科门诊候诊室里,30多个座位上坐满了排队等候就诊的患者。诊室里,医疗队队长、呼吸科医生樊茂蓉正为柬埔寨患者提尔把脉诊断。
“平时是不是睡眠不太好?舌苔很厚,喝水也少吧?”
“是的,我起夜次数多,睡眠确实不好,老觉得累。平时喝咖啡多,很少喝水。”
听着樊茂蓉的诊断,提尔频频点头。
柬埔寨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曾在澳大利亚工作的提尔过去常带家人去国外就医。“中国医疗队来后,就不用总是去国外了,我们每周都来这里看中医。”提尔告诉记者,他80岁的母亲正在隔壁诊室接受治疗,老人每周都来中医科做针灸、推拿以治疗风湿关节炎。
据了解,中医门诊开设以来,每日问诊量超过60人次,居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各科首位,且复诊率稳步提升,目前已达到41%。
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院长谭索坤表示,中国援柬医疗队根据柬埔寨当地气候、民众习惯等梳理出10多种多发疾病,并联合中国国内专家研拟诊疗方案,明显提高了疗效,给柬埔寨民众提供了更优质的就医选择。中国医生用中医药技术服务于柬埔寨社会,从金边至柬埔寨全国美名远扬,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
中国援柬中医抗疫医疗队是中国对外派出的首支国家级中医抗疫医疗队,目前共有16名成员,分别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与安徽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樊茂蓉介绍,除门诊外,医疗队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在柬埔寨全国各地开展义诊活动。截至目前,除金边外,医疗队足迹遍布暹粒、茶胶、磅士卑、戈公、西哈努克等省份,开展义诊94次,门诊和义诊接诊人数累计近1.2万人次。
此外,医疗队还应邀去柬埔寨参议院、王家军陆军学院、柬华理事总会等机构进行科普专题讲座,与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孔子学院、亚欧大学联合举办主题活动,为当地民众讲解简单实用的中医基础知识及养生方法。2022年11月,医疗队主办了首届“中柬越三国中西医结合国际论坛”,增进了东南亚医学界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理解。
“在柬埔寨工作一年多来,我们协助柬方开展抗疫工作,并积极推广中医药疗法和理念,努力为柬埔寨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中医医疗队’。”医疗队领队徐峰说。
柬埔寨首相洪森表示,中医药在柬埔寨抗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医疗队把中医技术带过来、留下来,为促进柬埔寨当地医疗水平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未来两国增强在医疗领域的合作,促进民众医疗健康水平提升。
“中国的白衣天使让生育不再那么痛苦”
在距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约15公里的马萨卡镇有一座马萨卡医院。远远看去,几栋红砖红瓦的建筑一字排开,建筑上硕大的红十字标志在蓝天映衬下格外夺目。这座由中国政府援建的医院是中国第二十三批援卢旺达医疗队的驻地之一,为周边32万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在马萨卡医院,妇产科的患者总是络绎不绝。平均每天有30—50个孕产妇在这里就诊,每月新生儿分娩量超过200例。
今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这天,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产妇乌依玛娜在这里迎来了她的第二个孩子。与之前不同,这一次她没有遭受分娩时难忍的疼痛。在医疗队麻醉医生苏楠、妇产科医生王辉的全程监护下,中卢两国医生共同帮助乌依玛娜实施了马萨卡医院首例无痛分娩,该院也成为卢旺达第二家开展无痛分娩的医院。“中国的白衣天使让生育不再那么痛苦,真是太好了!”乌依玛娜紧紧握着中国医生的手,充满感激。
受医疗设备不足、医疗资源紧张等因素限制,卢旺达公共卫生发展水平不高。如何帮助当地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既是护佑非洲人民生命健康的题中之义,也是新时代援非医疗队的职责所在。医疗队引入新技术、新理念,为当地妇女生育健康提供了更好的选择。“我们希望让更多卢旺达妇女体验更加舒适、更有尊严的生育时刻。”苏楠说。
最近,医疗队还在马萨卡医院开展了一次以无痛分娩技术为主题的医疗培训,向当地医生介绍中国相关设备、技术特点以及舒适化医疗理念,并进行了手术演示及现场教学。“中国医生不仅帮助了患者,还教会我们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参加了这次培训的当地医生奥涅说,通过培训,他更加意识到手术中减轻妇女疼痛、提升舒适度的重要意义。
中国第二十三批援卢旺达医疗队共15名队员,于2022年12月底抵达卢旺达。截至今年3月底,医疗队已累计接待患者超过1600人次。除了妇产科,医疗队还在骨科、外科、内科、中医针灸科、口腔科等科室为当地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根治7岁患儿的六指畸形、成功为91岁高龄的患者完成右大腿中段截肢手术……一次次精心的治疗,一例例成功的手术,让中国医疗队收获了当地民众的赞扬和认可,为援卢医疗合作写下生动注脚。
1982年,中国政府启动了每年向卢旺达派出援助医疗队的项目。40多年来,中国累计派出23批援卢旺达医疗队超285人次,接诊当地患者数十万例,完成各类手术近万台。从降低病死率到提高康复率,从授之以鱼到鱼渔兼授,中国医疗队促进了当地整体医疗水平提升、医疗观念更新,为发展中卢两国人民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
卢旺达卫生部常秘扎切·伊亚卡雷米表示,40多年来,中国援卢医疗队帮助卢提升医疗卫生水平,获得民众好评,卢方对此深表感谢。“我们要继续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大力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医疗队队长赵尚军说。
“感谢中国医生让我重见光明”
在位于多米尼克首都罗索的中多友谊医院里,80多岁的爱德华女士在家里人的搀扶下,磕磕绊绊地走进中国医生的诊室。老人一坐下来就焦急地对第五批中国援多医疗队队长刘琼说:“我的左眼已经失明了,现在右眼也看不见了。医生,我请求您帮我做手术。”
多米尼克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度大,长期在户外从事农业活动的居民眼病发病率较高,尤其是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爱德华说,在多米尼克治疗眼病很难,以前预约就诊需要等两三个月,排期等待做手术的时间更长,有时需要等上两三年。随着中国医疗队的到来,手术量大幅增加,像爱德华一样的患者等待手术的时间明显缩短了。
在详细检查后,刘琼为爱德华做了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术后揭开纱布的一瞬间,老人高兴地直呼:“我看见了!谢谢您,医生!”术后一个月,视力恢复的她再次来到刘琼的诊室时,已不需要拐杖和家人的陪同。她兴奋地告诉刘琼,“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远处的山、天上的白云和花园里的花草了,感谢中国医生让我重见光明,重新看见这些美好的风景。”
除了眼疾,心血管疾病也是多米尼克高发疾病。曾经,由于医院没有心血管专科,当地人一旦罹患疑难杂症或需要进行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监测检查,就只能到国外就医。近年来,在中国医疗队的帮助下,当地逐步建立起心血管内科的人才队伍,中国国家卫健委还向多米尼克捐赠了相关的心血管医疗设备,大大提高了多米尼克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水平,改善了当地人民的就医条件。
自2009年以来,中国已累计向多米尼克派遣了5批医疗队,共有28名中国医生先后在中多友谊医院为当地民众提供医疗服务。以去年10月归国的第四批援多米尼克医疗队为例,医疗队医生在多米尼克开展了当地医疗史上最大体积的前列腺剜除术、首例人工晶体双攀固定术以及首例选择性电复律治疗等,在不少领域填补了当地技术空白。
由中国援建的中多友谊医院是多米尼克唯一的综合性医院,由原玛格丽特公主医院改扩建而成。多米尼克政府将之更名为“中多友谊医院”,以表达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衷心感谢。目前,该医院已配备先进的“海扶刀”、核磁共振、现代化手术室、眼科手术室等。泛美卫生组织主任艾蒂安在参观该医院时曾表示,该医院的设施和服务是世界级的,很多服务超过加勒比地区平均水平。
在中国医疗队帮助多米尼克建立起全国首个心血管内科后,多米尼克总理斯凯里特在其个人社交账号上表示,“我们向建立设备齐全的心内科迈出重要一步。”多米尼克时任卫生部长麦金泰尔称,“这是多米尼克医疗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多中两国心内科专家积极主动、尽心敬业的精神将永远被铭记。”
(林天昊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