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在缅怀与传承中寻找永恒的精神坐标

清明节前夕,宁夏固原2000多名学生徒步往返54公里祭奠英烈,并且坚持30年不间断。同样是清明节期间,淮海地区奔赴徐州淮塔祭英魂的师生络绎不绝,淮阴区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大批群众从四面八方涌进陵园,祭奠英烈、寄托哀思。对此,网友纷纷留言:这才是清明节应该有的样子!那么,这些 “行走的思政课” 缘何令人深受触动?毫无疑问,这不仅是一场清明的祭扫,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在于让信仰之火生生不息,让红色基因在代际之间延续。

“忍看山河碎,愿将赤血流。”据统计,革命战争年代以来,我国约有2000万烈士为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了生命。其中,有名可考的仅193万余人。许多英勇赴死的先烈,连姓名都未留下,令后人在追思怀念时深感痛惜和遗憾。邓中夏、恽代英、冷少农……在雨花台被害的英烈身份各异,有工人有农民有学者有报童有女学生,他们绝大多数都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人,生逢国难当头,他们甘洒热血,将青春熔铸到了扶危救国的历史使命中,他们的一生,体现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的叠合。

所幸的是,百年后的今天,这盛世,已如革命先烈们所愿。他们为之慷慨赴死的革命事业不仅赢得了胜利,并且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纪念烈士,关心、关爱烈属,是缅怀先烈的重要体现,令人欣慰的是,在江苏大地这种传承正转化为生动实践,在全国率先启动的“为烈士寻亲”专项行动,用3年时间攻坚“两个寻找”,即为安葬在江苏的无名或无亲属祭扫烈士寻找亲人,为长期未找到烈士下落的江苏烈士亲属寻找烈士安葬地,照亮英雄“回家”之路,让更多长眠的英烈们可以和家人团聚。

历史长河奔涌向前,英烈精神始终如星火燎原,穿越时光的洪流,英烈们的无畏壮举已成为永恒不灭的精神明灯。硝烟虽已散尽,但那些曾在春风里微笑、在战壕中高歌的鲜活生命,千古不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清明祭英烈,就是要用红色历史点燃新时代的热血与激情,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一代铭记历史,传承英烈精神,让英烈精神永不凋零,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肩上的责任使命,更加坚定传承红色血脉的决心。

慎终追远,生生不息。当年革命先烈们浴血奋战的每一寸土地,如今已鲜花朵朵,绿树成荫。今天的我们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铭记、缅怀、追思先烈,目的是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在缅怀与传承中寻找永恒的精神坐标,这个坐标系的横轴是五千年的文化积淀,纵轴是无数英烈的热血浇灌,而交汇点,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春草年年绿,星火永相传,这或许就是清明最深沉的启示。(江辉生)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