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文婷 图/玉峰鹿鸣工作室
春草年年绿,一岁一清明。清明时节,春和景明、草木葱茏,人们外出祭祖扫墓、追思亲人。根据往年数据预测,今年江苏全省祭扫人流将超过1000万人次。各地多措并举保障人民安全祭扫,倡导文明祭扫、绿色祭扫,让清明更“清明”。
清明祭扫,核心在于缅怀,形式正与时俱进。3月26日,江苏省民政厅发出倡议,倡导以鲜花祭扫、植树祭扫、网络祭扫、家庭追思等方式缅怀故人,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情感融入现代文明的表达方式。江苏持续推动传统殡葬观念变革,网络祭扫、生态节地安葬、绿色殡葬等已蔚然成风。2024年清明节,全省开放70个网络祭扫平台,祭扫数量达7.4万人次。“十四五”以来,全省采取不保留骨灰生态葬法的已有3万多例,每年生态葬奖补资金6000多万元;全省有生态墓园近千处,提供160多万个节地生态葬墓位。江苏不断做优服务为变革提供保障,增加公民身后事的“可选项”,潜移默化转变传统殡葬观念。
智慧赋能文明祭扫,多样形式走“新”更走心。网络让祭扫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新技术实现了亲人的“音容宛在”,让追思更有实感。扬州茅山公墓推出“云端电话亭”、AR祭扫让“新”风寄哀思;人们在南京“宁思念”平台可以在线追思页面创建思念空间,在云端留下“不灭的思念”;苏州烈士陵园提供“代祭扫N个1”服务,包括一次描字、一束鲜花、一个鞠躬、一份祭品、一张寄语卡片等,积极回应烈属关切。如今,在江苏大地,新风尚正悄然兴起。人们渐渐摒弃以往焚香烧纸、鸣放鞭炮等传统祭扫方式,代祭扫、云祭扫、AR技术等新形式让祭扫更加文明、更加智慧。改变的是祭扫手段,不变的是那份对逝者的深情眷恋,也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守护绿水青山的积极实践。
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力量。缅怀革命先烈,是清明节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清明祭英烈,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在清明期间,组织开展“清明祭英烈丰碑励童心”——2025年江苏省青少年网上凭吊革命先烈活动,通过网线牵起广大青少年颗颗红心。无论是线上为英烈点亮纪念蜡烛,还是线下在烈士陵园敬献花篮、鞠躬默哀,每一次祭奠,都是对英烈的敬仰,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在缅怀中,我们汲取奋进力量,唤醒民族记忆,传递爱国情怀,让英烈精神化作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清明,如同一座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无论选择何种祭扫形式,其本质都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珍视。让我们在传承传统、寄托哀思的同时,弘扬时代新风,传承红色精神,带着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坚定地迈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