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扬州:“节流”援淮北 “开源”保本地,打出抗旱攻坚战“组合拳”

连日来,淮北地区持续干旱的消息牵动着江淮大地。

作为长江与淮河生态联结的重要节点城市,扬州在抗旱攻坚战中打出“组合拳”——既科学节流调出宝贵水源驰援淮北,又全力开源保障本地农业灌溉需求,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同饮一江水 南北共抗旱”的担当协作精神。

测流、轮灌+巡查,节流保供火力全开

一大早,为了沿运抗旱临时组建的工作群里又忙碌开来。淮北地区三湖一库仍低于“死水位”或旱限水位、部分地区生活用水已受到影响的消息牵动着每个工作人员的神经。“白天控制在计划内用水”“夜间沿运取水口门全部关闭”“实施沿运测流”……一条条调度指令向全市沿运各地区发出。

“我们及时分解下达抗旱应急供水计划,每天上班前实时查看水情,一旦出现大幅波动,立即下达调度指令。”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李珣介绍,目前,江都站、宝应站合计抽江规模日均500立方米每秒,扬州境内外调出境流量日均250立方米每秒以上,宝应、高邮、江都均制定了分配到口门的用水方案,严格落实错峰轮灌制度。

凌晨一点多,八浅洞旁,市级用水管理工作组成员正打着手电检查闸门是否按要求关闭。夜间依旧闷热,树荫遮蔽下看不到一丝光亮。看不清闸门启闭情况怎么办?上科技!工作组成员之一的陶子豪也是无人机的专业飞手,随着螺旋桨旋转发出的嗡鸣声,四旋翼无人机飞向闸门上方,在无人机自带的热成像技术加持下,组员们通过操控屏实时观察水流状态来判断闸门启闭情况。

扬州市水利工程建设中心副主任张超也是本次沿运抗旱用水管理工作组宝应分组的组长。他告诉记者,“我们这次主要负责京杭运河宝应段12个口门的巡查,这两个月有两次抗旱的紧张时段,白天夜间连轴转。”

据了解,市级抗旱工作组成立以来,已派出巡查人员超500人次。

补水泵站+临时机泵,本地保灌护秧不打折

今年汛期,扬州本地的降水量和常年相比同样偏少。8月初的几场大雨,让旱情有所缓解,但进入8月中旬,持续的艳阳天让高温再度回归。

“目前扬州虽然水情平稳,但上游没有来水,降水又偏少,抗旱形势复杂严峻。”现在正是水稻抽穗期,水稻的生长需要充沛的水源,如何在支持淮北地区抗旱的同时保障本地农业用水需求,市水利局副局长张东培焦急万分。

必须在“开源”上做文章!京杭运河扬州段是悬河,沿运地区通常自流引水,取水方便,沿运用水计划重新分配后,需从里下河内部找水源补给。全市四十余个补水泵站陆续开启,通过补水泵站对水流进行提升和加压,将里下河地区地势较低的河道中的水抽到渠道中进行农田灌溉。

针对部分农田“最后一公里”输水难题,宝应、高邮等地调动移动抽水泵,组织党员突击队深入田间地头,为受旱农田浇上“救命水”。临泽镇韩夏村位于里下河腹部,这次的旱情对农田灌溉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水利部门的帮助下,韩夏村调用了多台小型机泵,帮助农户及时解决灌溉用水困难问题。“前几天还愁着地里的水稻浇不上水都枯黄了,现在架上了水泵,有了水浇苗,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村民马步余站在刚浇过水的田埂上说。

一泓清水,串联起沿运各地共克时艰的情谊。从水利、气象、水文、农业、应急等部门滚动会商,动态研判抗旱保供水形势,到严格用水管理再到补水泵站的全力运转,扬州以“节流”显担当、以“开源”保民生,在抗旱大考中交出了一份兼顾协作与发展的答卷。

“抗旱是一场硬仗,扬州既要当好淮北的‘水源后盾’,也要守好本地的‘米袋子’,让每一滴水资源都发挥最大价值。”扬州市水利局局长凌国栋表示。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