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青春华章丨一渠清水映初心 在这堂大思政课上看见四代人的青春接力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当这首曾经响彻大江南北、鼓舞过几代人的《红旗渠》主题歌响起的时候,我们仿佛从“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大思政课的现场,穿越回上世纪60年代的河南林县。

那时的林县,山岭起伏,沟壑纵横,土薄石厚,十年九旱。在《林县志》里,“旱”是一个高频字。1959年,林县水利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大家打旱井、挖山泉,把天降的雨水蓄起来,把地上地下的水挖出来,可这并没能改变干旱缺水的状况。究竟怎样才能彻底解决缺水问题呢?在经过一系列的调查考察后,林县县委将目光瞄准了引浊漳河水入林县。

“上渠!”

那一年,全县唯一科班出身的水利工程技术员吴祖太设计绘制出红旗渠第一本蓝图——《林县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设计书》。无外力、无外援、无技术,怎么办?那就用手做标尺,用脚当量具,翻越550座山,踏遍百公里漳河。他,是新中国第一批水利人,也是红旗渠上第一个把命献出去的人。27岁的他被永远埋在太行山,没能看到渠成。但林县百姓把他的名字刻进心里。

没有开凿工具去帮助击碎坚硬的岩壁,那就烧岩石、用锤砸;没有大型仪器搬卸石块,那就用肩扛、用担挑;没有足够的粮食进行充饥,那就吃野菜;没有地方休息,那就薅把茅草当铺草。什么办法都想过,林县人民就是没有想过放弃。

那时的工地上,父子同行,夫妻并肩,几代人走在一支队伍里,全家人编在一个施工队。在大思政课上,就演绎了当年真实的一家人。1960年2月,张运仁上了红旗渠总干渠建设工地,任南山施工排排长。5月13日傍晚收工放炮时,有一炮迟迟没有炸响。张运仁急忙跑出安全洞,劝阻民工注意躲避,没想到悲剧还是发生了。就在大家刚刚散开后,炮响了,一块巨大的飞石击中了正在指挥的张运仁的头部,张运仁当场牺牲。从进工地到牺牲,仅仅3个月时间。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妻子赵翠英悲痛欲绝。安葬了张运仁后,赵翠英对家中排行老大的12岁大儿子张买江说:“你爹没有修成红旗渠就走了,你要接过他的担子,继续完成红旗渠建设。你去就得把水带回来,带不回来水,你就不要回来!”就这样,张买江成为红旗渠最年轻的建设者。当年,张买江在红旗渠工地上一干就是10个年头,直到全面竣工。

以命换水,向石求生。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历时近十年,先后三十万人参与建设,牺牲81人,全长70.6公里的红旗渠终于建成了。林县人民用一锤一钎,用血肉之躯谱写了千军万马“战太行”的英雄史诗。

10月12日晚,四代红旗渠人也来到了现场。

他们中,就有今晚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张买江。说起当年的情景,老人家依然很激动。他永远记得从家门口的池塘挑回第一桶水时的情景。那晚,他的母亲终于对着父亲的遗像说:“运仁,你儿子把水带回来了。”这一段也同样被青年学生搬到了大思政课的舞台再现,感动全场。

故事里的“铁姑娘队”队长郭秋英,也来到了现场。修建总干渠时,还是小学生的她就暗下决心,“只要有需要,我一定也要顶上去。”18岁时,她终于有机会参加了这项工程的建设。在现场,她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一生:“谁说女子不如男!”在她看来,红旗渠带来的不仅是珍贵的水源,更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老一代先辈的奋斗精神流淌在蜿蜒的红旗渠里绵绵不绝,正是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了几代林县儿女,铸就了林县今天的幸福生活。

现如今从空中俯瞰,一条蜿蜒曲折的渠水围绕着太行山缓缓流淌,荒山绿了,荒坡绿了,荒沟绿了,村庄绿了,乡亲们富了,沿渠而下的涓涓细流在此之后的五十余年里,滋养着林县数十万百姓。张买江的儿子张学义在红旗渠护渠,已经干了20年。看着红旗渠一天天变得更好更美,张学义的腰板挺得更直了,“渠一代用生命修渠,我作为后辈就要守护好它,让它继续造福我们林县儿女,让‘生命渠’成为‘幸福渠’。”

“渠三代”任斌强从小长在红旗渠边,每每遇到困难,心情烦闷的时候,总喜欢去渠边走一走。2021年,在渠边散心时,看到红旗渠景区在招募演员,就这样,他成了一名凌空除险情景表演人员。巧合的是,他的姥爷任羊成在修建红旗渠时,正是除险队长。当任斌强表演前系上“英雄扣”,演绎的情景与爷爷当年的场景重合,他对这段历史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从小就听他们讲那段故事,但是有了设身处地的感受我才真正理解他们那种不认命不服输的精神。”

“渠四代”李媛作为一名红旗渠干部学院的老师,常常给不同的人宣讲红旗渠的故事。在多年的宣讲中,她对这段历史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像任斌强的爷爷当年是主动站出来去做最危险的工作,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说‘怕死不当共产党员’,这是党员的力量;像郭秋英阿姨带领的‘铁姑娘队’,这是那个年代女性力量的象征;还有一个就是青年团体的力量,在牺牲的81位英雄中,25岁以下的就占了28个人,30%都是青年。”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的、干出来的、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在河海大学的这堂大思政课上,给未来的水利人讲述这段历史,显得尤为特别。

大山如碑,长渠如歌。红旗渠精神的薪火相传,必将激励着广大青年学子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再创“奇迹”。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