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丹阳经发局:当好红色“店小二” 助力经济跑起来

现代快报讯 自从今年开展党史教育活动以来,丹阳市经济发展局紧紧聚焦产业强市“一号战略”,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在推进产业类重点项目建设、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狠下功夫、深挖潜力,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探索实施“链长制”,“优”产业


    丹阳民营经济发达,制造业企业多达17000余家。“尽管我市产业基础好,但与之不相称的是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贴牌代工等较为基础的环节,存在市场竞争力弱、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据丹阳市经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0年以来,该局对丹阳市开票销售达到2000万元以上的700多家工业企业开展了基本情况调查,摸排其所属行业、销售、利润、纳税、用地、用工、用能情况,初步确定了丹阳重点产业链数量和企业数量。


    

在此基础上,结合丹阳产业发展实际,丹阳市经发局提请市委市政府印发了《丹阳市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意见》,明确由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挂帅“链长”,重点发展大健康、眼镜及视光学、汽车零部件、大家居、新材料、五金工具及金属加工、高端装备制造等7条产业链,一切工作围绕产业链下功夫,力争将每个产业链做大做强,不断提升全市的经济总量和经济规模。


强化流程管理,“优”项目


    今年以来,丹阳市经发局牵头对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进行了再优化、再提升, 对丹阳108个新建项目编制了审批进度表,同时对清单上的项目实行销号制度。对未销号项目逐项过堂,分析项目推进缓慢的原因,牵头协调各职能部门做好要素保障和问题协调,持续跟踪项目动态进展。


    

“历年来,镇江市级以上重大项目均由市领导挂钩,我局在此基础上,对今年领导挂钩的重大项目,着重抓了三个关键环节,即领导领办、部门代办、综合督查。”该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所有66个镇江市级重大项目全部实施领导领办,市委、市政府所有领导,市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均有领办项目;由市委组织部牵头,从经发局、住建局、资规局、审批局等相关职能部门,选取33名“红色代办员”,深入项目建设一线,从解决项目落地审批时间长、机关干部服务效能低等突出问题出发,推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不定期开展项目实地检查,通过督查通报的形式,促进镇区加快项目建设,将项目建设与市级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结合起来,通过作风效能办的督促指导,形成既热火朝天又风清气正的项目建设氛围。


    此外,由丹阳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每月召开产业项目调度会,对全市项目推进情况进行全盘分析,让做得好的镇区会上传授经验,让暂时落后的镇区会上表态发言,使先进的有干劲,落后的有动力。每季度举行产业项目观摩活动,由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和各镇区主要领导参加,通过实地考察了解项目建设情况,晒出项目建设成果,亮出项目推进成绩。


创新帮办举措,“优”服务


    为提高服务全市经济发展和服务企业的能力,丹阳市经发局除5位业务骨干主动申报成为“红色代办员”外,还选派了部分年轻同志去企业挂职学习。


    按照“学习+服务+调研”的总体要求,挂职人员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融入企业,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增强服务企业和抓经济工作的本领;立足科室和部门的职能职责,为企业在政策咨询、手续办理、项目申报等方面提供力所能及、贴心周到的服务;通过完整地为企业服务一个项目、帮办一件事情,了解项目从签约到落地建设的一整套流程,调研部门在服务项目和企业过程中存在的“中梗阻”,力争将现象性的问题上升到制度性的层面,并形成调研报告。


    “此次入企挂职学习是我局培养年轻同志、转变服务方式的一种探索和尝试,今后将作为一项特色性、制度性工作坚持下去。”随着挂职批次的增多、覆盖面的扩大,将会反映更多的企业心声和基层实际,发现更多深层次的共性问题,以撰写高质量挂职调研报告的形式提交相关领导,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对标争先进位,“优”环境


    记者了解到,今年丹阳市经发局以2020年《丹阳市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为基础,充分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对标《镇江市打造“镇合意”服务品牌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方案》,制定了《丹阳市打造“丹舒心”服务品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着力打造“丹舒心”服务品牌,全面提升丹阳的营商环境。


    “一方面,系统梳理整合全市各相关部门惠企政策,围绕产业项目招引、产业项目评估、企业创新支持、金融资本运作、特色产业发展、高技能职工和人才引育、总部经济运营等方面出台市级层面的一揽子政策,避免出现‘政出多门’甚至混杂重复的散乱情况,同时加强政策公平公正执行监管。另一方面,加强相关业务知识培训,组织基层干部和有意向的企业家加强对产业形势、债券、基金、上市、兼并重组等政策知识的学习研究,为指导企业开展工作或投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该局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还将聚力做好思想上的转型,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改革服务理念,强化企业在用地、用能、用工、融资、技术等方面的要素保障服务,帮助企业化解可能遇到的“市场冰山”、“融资高山”、“转型火山”。


通讯员 郭蓓蓓 尹媛 吴菱萍 朱栋栋

现代快报 记者 曹德伟


相关推荐
镇江爱心单位为十名环卫工子女圆梦
  • 即时新闻
  • 2021-11-13 18:20:43
镇江高新区一实验室授牌启用
  • 即时新闻
  • 2021-11-12 09:54:27
丹阳:小举动托起大民生
  • 即时新闻
  • 2021-11-12 09:45:46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