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记者 杜雪迎)2021年12月15日到12月31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1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以“云聚金陵”的方式邀请了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市长和致力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专家学者,共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新路径。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南京广泛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国际合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传播高质量遗产保护与国际合作的南京实践。
南京城墙博物馆开放在即,打造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现实样板
始建于1366年的南京城墙是最能体现南京历史文化的建筑之一。多年来,南京一直致力于城墙的保护与更新。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近期,历时3年多打造的南京城墙博物馆即将开放,这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城墙专题博物馆。
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整个馆的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地上、地下各分两层,最高处不超过12米,靠近城墙处则不超过7米。博物馆整体布局呈L型,西侧有三段反向攀升、长50米的登顶坡道,坡道与中华门瓮城遥相呼应,呈现出“近城低、远城高”的高低错落的动态感。主体建筑以尊重古城墙为原则,突出城墙本身的同时,使其融入周边环境,让历史与现实完美融合。
南京城墙博物馆有哪些亮点呢?工作人员表示,南京城墙博物馆的负一层展厅精选了700多块墙砖,按照来源、砖文印制方式等特征进行分类,参观者置身其中仿佛开展了一场古今对话。其次,负一层展厅设置了一个大型明代南京城全貌沙盘,参观的游客可以通过沙盘清晰地看到南京城墙风貌。此外,博物馆还搜集了百余位专家、市民、游客等不同人群的“城墙记忆”,并运用科技手段展示出来,市民、游客也可以在开馆后自主留言,加强人墙互动的同时,形成持续更新的“记忆”数据库。
南京城墙管理保护中心基础研究部主任周源告诉记者,南京城墙的砖主要来自现在长江中下游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五省,共计170多个县市。“城墙作为体量巨大的文物,具有极高的遗产价值,南京城墙也是最能够代表南京的文化名片。”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吕晓宁在本届名城会系列活动之亚太文化遗产保护成就展暨历史城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表示,多年来,南京一直致力于探索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文化保护路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保护的认知也日益全面化、科学化,80年代的保护更注重‘抢救’,90年代则以规划为主,现如今更加强调‘活化利用’了。”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董卫
助力缅甸妙乌古城申遗,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南京力量”
除了本土实践,南京的不少高校学术团队还在以实际行动推动历史名城保护的国际合作,为当地的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南京力量”,深化对外文化交流。
多年来,在南京市的支持下,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董卫教授及其团队一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致力于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尤其是亚太地区的古城更新与发展。董卫和他的团队不仅在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城市历史白皮书》等理论文件的编撰,还在缅甸、柬埔寨、印度、尼泊尔、非洲等沿线国家和地区参与了许多古城保护的实践案例,缅甸妙乌古城便是其中之一。
妙乌古城位于缅甸西部若开邦,拥有千余年历史。2017年,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总部、缅甸联邦共和国宗教事务和文化部的邀请,东南大学团队到达缅甸,助力妙乌古城申遗。这也是第一支进入妙乌古城开展系统性遗址保护调查研究的外国专业队伍。在为期10天的实地考察中,董卫携团队运用无人机、3D激光扫描仪等设备,对古城核心区进行了精细测绘。
△妙乌是一座海陆交汇处的城市
由于妙乌古城长期处于半荒废状态,导致许多建筑损毁严重,甚至有的因修复不当而受到二次损害,此前几乎没有相关保护数据可以参考。为了弥补材料缺失的不足,东大团队通过实地测绘数据、影像资料以及入户问卷调查等方式,自主建立起一个可视化数据库,为之后的申遗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经过10余次的赴缅调研后,东大团队设计制作了妙乌古城30平方公里范围的高精度飞测地图,还依据当地地理文化,结合专业知识,兼顾环境保护,着眼于未来,编制了妙乌古城保护与发展规划和申遗管理规划,提出了遗产保护目标与古城未来发展目标,得到了缅方充分认可。
董卫表示,南京之所以在名城保护方面走在前列,是因为南京具有丰富的高校、科研资源,可以为城市更新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过去几十年,中国经历了快速而大规模地城市化,在新城开发和古建筑保护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希望尽己所能,为亚洲城市科学发展提供‘中国样板’。”
(2021南京名城会官方供图)
- 南京
- 2021-12-18 17:12:45
- 南京
- 2021-12-18 16:57:49
- 南京
- 2021-12-18 16:15:09
- 南京
- 2021-12-18 16: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