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青春华章丨青春逐水映江苏

当“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响起,江苏,这片被江河湖海眷顾的土地,俨然为青春准备了一座广阔的实践场。在这里,“水”不再是课本里的名词,而是流动在经济的脉络里,沉淀在文化的基因中,更映照着一代代年轻人选择与之同行的人生轨迹。

要说“治水报国”,河海大学的学生大概最有发言权。他们的课堂,常常就在江堤、水库和湿地边。曾听说过一些学生的故事:有人为了监测新济洲的水位变化,在汛期一连几个周末守在洲上;有人在江都水利枢纽实习,跟着老师傅调试系统,一蹲就是一天。这些看似艰苦枯燥的野外作业和数据记录,对他们来说,却是理解“水”最直接的方式。所谓专业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在江河湖畔的坚守中沉淀出的责任与担当。

水韵江苏的活力,还藏在城市的细节里。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里,那些年轻讲解员并不只是背稿子,他们会用AR互动带你“回到”漕运时代;苏州平江路上,一群“新苏州人”开起文创小店,把苏绣元素融进现代设计,老街区因此有了新表情;在盐城宋公堤,志愿者用无人机进行数字化测绘,让那段“海上长城”的历史在年轻人中重新流传。你看,他们是水韵的守护者,也是文化的再造者。

还有那些“隐藏”在日常里的闪光点——“苏超”球场上奔跑的身影,是水乡人自带的韧劲;“河小青”志愿者们巡河的背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佳诠释;水利工地上青年突击队的旗帜,在风雨中格外醒目……他们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却用行动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担当。

水,可柔可刚,能奔腾也能滋养。江苏的青年,似乎也带着这样的特质。从刘老庄连的红色血脉,到今天遍布全省的治水实践,他们很少高喊口号,而是选择把理想汇入实实在在的建设中,如同水滴汇入江河,安静,却有力。

这片土地的未来,永远需要年轻的力量来接续。而我们这一代,正用水作语言,用青春作注脚,在江苏的大地上,写下属于自己的理解与热爱。这是一场正在进行时的故事,而我们,都是故事的作者。(林惠洁)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