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这五年,是徐州在时代卷轴上奋笔疾书的五年,也是每个徐州人的生活被深刻改变的五年。
即日起,本报推出“我的‘十四五’”专栏,以微观视角捕捉发展脉动,通过一段段亲历者的讲述,串联起这座城市砥砺前行的闪光足迹。
2024年3月,XCA4000轮式起重机在河北衡水首吊。仰望这个亮黄色的“钢铁巨兽”将130多吨重的风机机舱缓缓吊起,在162米高空完成精准对接——68颗直径仅36毫米的螺栓严丝合缝插入塔筒预留轴孔,作为徐工重型全地面起重机研究所总体室主任的我,心里充满了自豪。
这一刻,我和研发团队1000多个日夜的技术攻关,全都凝聚在这“咔嗒”一声中。从“5吨”到“4000吨”,这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一段中国起重机从被“卡脖子”到领跑全球的逆袭之路。
在XCA4000的研发过程中,吊装高度每增加一米、重量每增加一吨,技术难度都成倍增长。为了攻克190米吊装高度下190吨吊装重量的世界级难题,2021年,徐工成立了风电机组施工专项场景研究组,当时只有一张草图、一个构想。
臂架结构是第一个“拦路虎”。传统臂架到达一定高度后就会出现变形问题。我和团队创新提出了“腰绳结构”设计,通过增多受力点提升臂架刚度,让高高吊起成为可能。
如果说结构创新是“强身健体”,那么控制系统就是赋予起重机“灵魂”。徐工自主研发的起重机智能控制系统,让这个4000吨的“大力士”在百米高空也能亮出“绣花功”。通过算法预判起重机转动轨迹,减少高空侧风对臂架晃动的影响;驾驶员操作手柄以200mA的微小电流精准驱动液压系统,实现2毫米/秒的精准移动。
在测试中,XCA4000甚至可以用软绳吊起红酒瓶,将红酒一滴不漏地倒入杯中。这种极致控制,确保了在风机安装中,68颗螺栓能一次精准对接。
再复杂的“大国重器”,也要从造好一颗“螺丝”开始。我永远记得,为了解决螺纹轴加工难题,“大国工匠”孟维带领团队推翻了20多种方案,研制出精确到微米的专用刀具。第一批只成型了20根螺纹轴,经过持续优化,才逐步适应批量化生产要求。
在焊接车间,电焊工张怀红和同事们身穿10多斤重的隔热焊服,趴在100摄氏度的钢板上,一干就是4个小时。XCA4000最大截面的起重臂,需要10名高技能焊接工人协同作业15天才能完成焊接。
如今,徐工千吨级以上轮式起重机市场占有率行业领先,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已超90%。自2017年以来,徐工连续7次刷新由自己创造的千吨级轮式起重机纪录,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
“十四五”这五年,我与2600吨、4000吨这两台超大轮式起重机紧密相连。 这五年,徐工不仅刷新了风电吊装的“天际线”,更突破了一个个“技术无人区”。
每当看到XCA4000的身影矗立在风电场,将巨大的风机叶片精准送至云端,我内心涌起的不仅是自豪,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踏实感。而我,有幸成为这个时代的亲历者和创造者。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 而今天,我完全可以自豪地说,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已经挺直了脊梁!
■编辑手记
“十四五”宏伟蓝图变为现实图景,从来不是纸面上的抽象规划,而是由无数奋斗者的双手托举、千万次实践的步履丈量而成。李长青的奋斗轨迹,折射出徐工的成长逻辑。而这样的企业实践,又深深植根于徐州“产业强市”的沃土。从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到推动产业链整体跃升,徐州以精准服务为企业发展铺平道路,为制造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XCA4000轮式起重机在风电场稳稳托起风机叶片的场景,让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台设备的技术跨越,更是“十四五”蓝图在徐州落地的鲜活样本。正是个人的执着、企业的突破、城市的战略,才让“制造强国”的宏大目标,变成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