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条街一眼千年。
一片历史文化街区,一座城市的缩影。
7月5日下午至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苏州市考察时,来到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了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情况。
目前,江苏有国家历史文化街区5个,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56个,各有特点,活色生香。
现代快报派出多路记者探访,推出走读文脉·江苏历史文化街区系列。
第四期,文脉君将带您分别走进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和南通唐闸历史文化街区。
这两个位于运河畔历史文化街区,都曾工厂林立,商旅如梭,货船不绝。让我们一起走进街区,去追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源。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
“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
走进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江南水乡的气质迎面而来。
这里不仅是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还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之一。两岸的机房仓库,如今化身热门景点,吸引无数游客。
一座清名桥
“桥”见两岸历史变迁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无锡市梁溪区,地处老城南门外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以古运河为中轴、清名桥为中心,北起跨塘桥,南至南水仙道院,东起王元吉锅厂旧址,西至定胜河沿线,总面积18.78公顷。
街区中最有名的景点便是清名桥。它位于古运河与伯渎河交汇处,是无锡古运河上最古老、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单孔石拱桥,还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400多年来,清名桥迎接过许多“客人”。据说,清代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南巡时,曾多次经过这里。近代,创作《二泉映月》的无锡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常常在桥堍拉二胡。30多年前,日本著名的作曲家中山大三郎还给清名桥写了一首同名歌曲。
而在许多无锡人眼里,清名桥不仅是历史的符号,更是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老无锡”们共同的回忆。当地居民告诉记者:“以前沿河有很多工厂,货物大多靠运河送出去,清名桥上人多,桥下船多,热闹得很。”
如今清名桥上下依旧热闹。只不过,当年的货船变成了游船,赶着工作的船工变成了拍照打卡的游客,曾经货物上下的码头变成了鹭鸟们的“休息区”……
清名桥就在那里,静静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一条大运河
流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之源
乘一艘游船,沿着贯穿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运河观赏,船影、码头、古窑、牌坊、民居……构成了原汁原味的“运河画卷”。
这条热门旅游航道,在明清到20世纪初,一直是条繁忙的货运线路。
明清两代,运河上“漂”着金砖、城墙,一路送往北京、南京。在古运河畔大窑路上的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里,仍能看到有着200多年历史的窑口与金砖,讲述着那段“上塘十里尽开店,下塘十里尽烧窑”的往事。
△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
近代,运河两岸诞生了许多工厂和企业,奠定了无锡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的地位。河上运输的货物,也随之变成生丝、布匹、面粉和钢铁。
始建于1896年的永泰丝厂,便是当时的众多工厂之一。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台自主设计制作的立缫车,生产出的“金双鹿”“银双鹿”牌生丝,更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永泰丝厂旧址
△中国丝业博物馆
如今在永泰丝厂的旧址上,中国丝业博物馆改建重生,赋予这座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的内涵。
博物馆主展区建筑色调以复原永泰丝厂为主,厂房、茧库等建筑按历史原貌修复,并保存了无锡唯一一套完整反映缫丝流程的机械设备。据了解,中国丝业博物馆目前正在更新提升中,未来值得期待。
△无锡唯一一套完整反映缫丝流程的机械设备
“电器大王”祝大椿故居经修复后对外开放;建于1921年的蚕丝业仓库“变身”北仓门艺术中心;创建于1955年的压缩机厂成为“N1955南下塘文化创意产业园”;无锡钢厂改造的运河汇吸引无数游客……运河“流出来”的民族工商业,正以一种新的形式,回归无锡人的生活之中。
△N1955南下塘文化创意产业园
△无锡运河汇
唐闸历史文化街区
“天地之大德曰生。”百余年前,南通先贤张謇在唐闸兴办实业,为救国图强闯出了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
“复刻旧时商贸,还原古韵风情”。如今的唐闸,已成为传承江海文化地、新兴旅游发展地、对外交流展示地。
千帆过尽
古运河畔汽笛声依旧回响
位于南通西北通扬运河畔的唐闸,古称唐家闸,早先是乡间野渡,后来发展成城镇。
19世纪末,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张謇在唐闸开始了他的实业救国之路。他取其乡土资源优势与水路交通畅达,凿土开基筹建了大生纱厂,随后相继兴办了榨油、磨面、冶铁、蚕桑染织等一系列附属实业群体。劈道路、兴河运、收地引商、建屋启市、开埠通商……一时间,通扬运河沿岸工厂林立,商埠繁荣。
1910年前后,唐家闸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以棉纺织为中心相关配套产业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工业体系,由此揭开了近代南通历史辉煌的一页。唐家闸也因此名声遐迩,跻身近代世界著名的新兴工业城镇。在唐家闸工业区,张謇还率先尝试普及国民职业教育,从艺徒预教学校、职业技能传习所,到高等纺织学校、高级纺织职业班一应俱全。
△大生码头
如今仍屹立于运河畔的大生码头,见证了当年唐家闸的辉煌。直冲云霄的大生纱厂钟楼,车水马龙的繁华街景,数百艘民船停泊在河边,工人们热火朝天地装卸货物。悠远的汽笛声,此起彼伏地回荡在奔流不息的河流之上。
一百多年过去,落日余晖下的码头依旧灿然夺目,风中仿佛依稀传来船工们的号子声。蜿蜒的青石板路,白墙灰瓦的小楼,承载着居民们的时代记忆。
续写百年辉煌
工业老镇焕发全新活力
历经百年风雨变迁的唐闸镇,如今仍保留了大量近代工业遗存,大都很好地保持了历史原生态联系,成为我国近代工业遗产最为集中完备的地区,堪称“中国近代工业遗存第一镇”。
黑色蝴蝶瓦屋面,甘蔗脊,如今在唐家闸还能看到保存着原始风貌的高岸街老工房,这是南通最早的职工公寓。
△曾经的唐闸老工房(资料图片)
大生纱厂创立后,附近搭建了许多草房。留意到员工的住房问题后,以张謇为首的大生纱厂在西市建立了60套标准较高的工房供其高级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居住。后来工房遭遇大火,各地工厂及时济赈、扩买土地,新建了420套质量较好的住房,也就是当地历史上的老工房。其建造时间之早、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开中国近代工房建造之先河。
△曾经的唐闸老工房(资料图片)
历经漫漫岁月长河,如今漫步其间,可以通过深度还原的场景,想象出曾经工人们在这里居住的画面。“楼上居住、楼下烧煮”,充满烟火气的生活扑面而来。
△高岸街老工房(资料图片)
历史空间推陈出新,工业老镇焕发全新活力。糖画、板鹞风筝、沈绣……古色古香的工坊,10余项让你重拾童年美好记忆的非遗项目,如今成为了唐闸全新的“对外窗口”。
2015年,唐闸古镇正式启动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和基础设施更新工程。修缮总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累计投入建设经费近5亿元人民币。先后恢复建成了“汤家巷风貌休闲区”、“新民巷”、“复兴巷”等历史文化街区。
复刻旧貌,老镇焕新,唐闸历史文化街区正在续写百年前的辉煌。
文 | 现代快报+记者 张文颖 严君臣 陈敏 通讯员 成城
图 | 现代快报+记者 顾闻 部分图片由梁溪文旅发展集团、通讯员提供
视频 | 现代快报+记者 顾闻 郑芮 部分素材由梁溪文旅发展集团、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