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不等于生命的结束。在南京市第一医院肿瘤内科,有全胃切除的晚期胃癌患者,挺过了第一个五年;有肝癌晚期的患者,正在度过自己的第三次“治疗假期”;还有胰腺癌肝转移患者,已经“无瘤”生活了七年……因为有这样一群医护人员,紧抓医疗现代化模式,主动思考,不断创造机会,在肿瘤的“沙漠”中,一次次帮助患者抵达生命的“绿洲”。
△ 魏晓为
关注疼痛与营养,提高治疗效率
在过去,肿瘤患者的治疗,主要围绕抗瘤进行,而现在,大家越来越关注如何在治疗的基础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两大凶手,一个是癌痛,一个是营养不良。”肿瘤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魏晓为介绍,在晚期肿瘤患者中,癌痛的发生率接近八成,癌痛管理非常重要。一名60岁的肠癌患者,术后出现上肢疼痛,无法入睡,转诊到南京市第一医院后确诊为骨转移。入院当天,他在接受药物滴定控制后,终于睡了个好觉。魏晓为告诉记者,将疼痛控制住了,才能更好地治疗。
营养不良也会耽搁肿瘤患者的治疗。如果营养跟不上,患者不仅易疲劳,食欲恶化,还会对治疗的抵抗性下降,甚至导致治疗不断后延,影响生存期。任何患者治疗期间,肿瘤内科医护人员都会对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估,一方面,帮助患者调整饮食,提供额外的营养补充剂;另一方面,定期开展营养宣教,避免患者出院后走入“营养误区”。
为了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生存期的质量,肿瘤内科还会给患者开出“治疗假期”。门诊上,82岁的李大爷(化姓)脱下帽子,笑着给魏晓为展示了自己的头发。“胖了十几斤,你看,头发也长出来了。”三年前,李大爷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在该院接受介入治疗和靶向治疗,偶尔也会享受“治疗假期”。魏晓为介绍,治疗假期是指治疗的暂停,是针对不同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进行动态调整,在抑制肿瘤跟维持生活质量之间寻找一种平衡,这次李大爷的治疗假期已经持续了两个月。
白天治疗晚上回家,日间病房方便肿瘤患者
“近期,我们科室还开设了日间病房,本来需要住院治疗两三天的肿瘤患者,白天治疗,晚上就能回家静养了。”魏晓为告诉记者。34岁的陈女士(化姓)每个月都需要做靶向治疗,虽然住院时间并不长,但手续繁多,她还要带着行李,让家人陪同,无形中,这给她的生活带来不少压力。得知南京市第一医院肿瘤内科开设了日间病房后,她第一时间办理了手续。“真是方便,以后不用在医院过夜了,心里也觉得轻松了不少。”
日间病房不仅让患者治疗更方便,也大大提高了病床的周转率。魏晓为介绍,目前,日间病房的治疗包括放疗、靶向治疗、抗骨转移的治疗等。适合单药化疗、不良反应较轻,或者身体条件比较好的肿瘤患者,还有定期做靶向和免疫治疗的患者。
近年来,日间病房不断开设,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医护人员的努力。魏晓为强调,肿瘤内科日间病房的安全性是首要原则,比如患者虽然只是简单地输液,但输的是抗肿瘤药物,要格外小心不良反应。目前有越来越多的新型药物可以控制不良反应,帮助患者稳定治疗;科室也安排了专科团队驻扎,有序管理患者,降低风险。未来,将提高日间病房管理的有序化,进一步扩大覆盖率,让更多肿瘤患者,获得更方便、更安全的治疗。
胰腺癌晚期患者生存7年,他一次次拉长生命线
提起肿瘤,许多人都觉得害怕,如果查出来是晚期,患者会更加绝望,肿瘤晚期患者真的没有生的希望了吗?魏晓为坚定地回答,不是。他表示,现代化治疗的模式,给医生带来了很多新的思考,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力争给患者创造更多治疗机会。40岁的苏先生(化姓)是一名胰腺癌晚期患者,发现时已是广泛肝转移。胰腺癌的凶险世人皆知,晚期生存期往往不足一年,魏晓为带领团队,为他拉长了生命线,如今,苏先生已经无瘤生存了七年。
魏晓为有个习惯,琢磨患者的每一句话,这也让他抓住了更多机会。查房时,有患者嘟囔了一句“肚子这里有点疼,不过现在好点了。”他脑海中闪过患者的CT片,隐约觉得不对劲,回去后又细细看了一遍,发现肝脏上出现转移的迹象,立即开展了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多思考一分,多创造一个机会。对于每一个患者,我们追求的永远是最佳的治疗效果。”多年来,魏晓为常常与团队强调,要不断更新传统的知识体系,主动思考,创造机会。据悉,南京市第一医院肿瘤内科自2008年独立建科以来,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现代化、精准化、智能化的综合性肿瘤诊疗学科。科室开放床位92张,配置临床病区、肿瘤放疗中心及生物实验室三大区域。科室注重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治疗,有效提高了肿瘤患者的生存率。
通讯员 孙忠河 章琛 现代快报+记者 梅书华/文 施向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