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街”续文脉 | 陶都有乡愁

【编者按】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传承作出“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但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的重要指示。11月29日,江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决定,这是该领域全国首部地方性法规。

江苏保有全国最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及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延续历史文脉、保持特色风貌等方面成效斐然。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联合江苏省住建厅开展“‘街’续文脉”融媒体行动,多路记者实地寻访,查规划文件、与居民对谈、探焕新模式,并采访了规划设计名家阮仪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东南大学教授朱光亚、同济大学教授章明、张謇嫡孙张绪武等,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聚焦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改造,提炼与展示名城保护的江苏探索。


乔治:我叫乔治,是一名来自格鲁吉亚的留学生,刚来中国一个月。格鲁吉亚人喜欢喝茶,同学告诉我,中国有种特有的茶具叫作“紫砂壶”,发源地就在江苏宜兴的蜀山。

孙羽飞:尝尝紫砂壶泡的茶。我们宜兴做紫砂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也被称作“陶都”。我们这条街叫蜀山古南街,它是紫砂大师的摇篮,有很多紫砂大师的故居。走,我带你去看看!

孙羽飞:这里的山是蜀山,河是蠡河,街就是我们的古南街。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这里也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孙羽飞:当年,人们在街边开店,在店后面工作,这就叫“前店后坊”。紫砂在家里做,做完之后放到蜀山上的窑上去烧,烧完之后再放到店里卖。紫砂就在门前的蠡河装船,通过太湖,销往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现在人们还延续着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历史和现代一脉相承。

孙羽飞:这处老宅子是由一位院士主持改造的。

乔治:这很中国风!

孙羽飞:周围的居民都把它当作“样板房”,来改造自己的房子,应了中国的那句古话“依葫芦画瓢”。

彭湃:你好!

乔治:你们家住在山坡上吗?

彭湃:我带你参观一下吧。我们这个房子依山而建,后面就是蜀山,我们在这儿居住了好几代了,世代都是在从事紫砂方面的工作。这里也是老房子改造的,现在这里是作一个工作室。这堵墙呢,当时想把两间工作室打通,发现这个墙面很完整,就留下来做个背影墙,修旧如旧这种感觉。以前蜀山的房子很矮,我们把地基给它挖下去了,然后把天花板抬高。老房子以前伸手都可以摸到上面的板子。以前父辈那一代,六七个孩子和父母一起居住在这里。

乔治:到这儿来我原本是想来看看紫砂是什么,但是看到这里的山水和生活,突然间感受到了什么是中国人所说的“乡愁”。它不是忧愁,而是一种思念和眷恋。在朋友的介绍下,我拜访了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项目的负责人、东南大学的王建国院士。

王建国:当时接触这个项目,主要是我承接了一个“十二五”的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今后想通过我们的设计,通过科技进步的支撑,重新来激活这条街道。

城市设计里面有一点,就是整体大于局部。这条街上有着可能不属于国家级甚至省一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它的整体形态,构成了完整的历史见证的价值和意义。绝大多数的原住民仍然在这里生活,而找到了一种新的可持续的一种道路。

古南街也好,到更大的一个街区也好,或者到更大的一个城市也好,它就是一个博物馆,把当时最有见证价值的,最有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东西),保存在这个博物馆中间,而新生的东西慢慢地也会渗透进去。

在这边生活工作,就是一种对土地的眷恋,这就是一种乡愁。

总策划 双传学 顾雷鸣

总监制 高坡

策划 潘青松 王晓映 薛颖旦

统筹 王宏伟 朱威

本集编导 周娴 

文案 周娴

摄像 曹阳 王瑞枫

剪辑 陶蓉

指导单位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特别鸣谢

宜兴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宜兴市丁蜀镇人民政府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

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出品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