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每天保证一节体育课,另外课后再锻炼一个小时,保证每天两个小时,全面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近日,省教育厅举行“教育强国建设江苏在行动”主题新闻发布会2024年度收官场——宿迁专场。宿迁近年来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动学生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影响广泛的宿迁经验。
全市100%的中小学开足开齐体育课,确保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
全市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21年的32.45%提升到2023年的37.13%。学生近视率从2021年的56.11%下降到2023年的55.4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一组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宿迁开齐开好体育课程的成果。
绳子上下翻飞,学生们灵活跳动,让冬日瞬间变得暖意融融。在宿迁市实验小学,一到课间,各年级的学生便在操场上进行各式各样的花样跳绳运动。该校党委书记刘扬告诉记者,学校积极推进体育课程改革,试点推进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40分钟的阳光大课间,确保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如何保证每个学生有充足的运动量?学校从跳绳入手,制定出一套富有个性和不同运动需求的跳绳标准,切实保障跳绳活动全面开展。根据学生生长发育特点,确定两种跳绳花样作为各年级段必会项目,以此打造跳绳特色大课间。跳绳成为每一位学生不可或缺的伙伴,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更显著地增强了学生们的体质。“近三年,全校学生体质监测合格率、优秀率呈连续增长态势,近视率连续两年下降。”刘扬说。
宿迁市教育局局长倪成城介绍,宿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科学规划体育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并要求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学校课程表网上公示、接受监督。全市100%的中小学开足开齐体育课。指导学校统筹优化课间安排,每天统一安排上下午各1次、每次不低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走进阳光,享受更加健康活力的校园生活。全市中小学校100%开展每天阳光体育锻炼、100%组织大课间体育活动。根据省教育厅统一部署,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在泗洪县、宿城区试点小学阶段每天1节体育课,2025年将在全市推开。
不同学段体育课,有不同的侧重点。具体来看,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游戏活动;小学低年级侧重基础运动感知与兴趣培养,每周安排 4节体育课;小学中、高年级及初中强化体能与体育技能学习,每周安排3节体育课;高中阶段在保障体能锻炼的同时,结合体育选项教学,满足学生多元运动需求,每周安排2节体育课。
体育特色“一校一品”,人人有专长
跳绳、羽毛球、篮球、足球……在宿迁,每所学校都有独特的体育运动特色,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发展模式。
“战场点兵十虎将,百方之地掩攻防。团结默契突围堵,一鹤冲天球进筐。”在宿迁市苏州外国语学校南校区,学生们在铿锵有力的节奏中跳起篮球操。通过阳光大课间的锻炼,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得到显著提升,每日规律的运动使得学生们的耐力、协调性、灵活性都得到了全面发展,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实现了体育与智育的良性互动。
“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格局从何而来?倪成城说,宿迁各校引导每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先后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42所、校园篮球特色学校8所、校园排球特色学校2所,江苏省体育特色学校37所。同时,学校结合地方文化、校本特色编排课间操,有的学校融入泗州戏、霸王举鼎等宿迁传统文化元素创编武术操。
“大力实施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推进青少年体育‘活力包’工程,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运动不少于2小时。”宿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党委书记杜利强介绍,“活力包”分为“自选包”和“必修包”,学生可以在学校的篮球、太极拳、轮滑、摔跤、拳击、击剑等体育社团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回家后,体育老师也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体育技能、体育游戏等“必修包”。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挥洒汗水、享受乐趣、磨炼意志、增强体质。如今,学校的体育社团数量还在不断地增加。
在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棵树小学,学生在操场上伴随着音乐进行足球三项活动、足球训练等。该校校长刘青介绍,学校建立班级、年级、校级三级足球队,推动全员足球普及。学校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学校活动区域开展绳操、啦啦操等丰富多彩的阳光课间活动。在教学楼的连廊、庭院等区域画跳格子、立定跳远等图标,供学生课间随时随地进行运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为未来人生打下阳光底色,宿迁市体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艳介绍,近三年来,每年开展60余场“奔跑吧·少年”系列活动,涉及足球、篮球、排球、田径、羽毛球、表演、空手道、跆拳道、亲子跑等多个体育项目,年平均累计参与系列活动人数约6万人。目前全市413所中小学中,纳入“5621”特色项目的学校187所,占比超过45%。一体化构建市、县(区)、校三级体育竞赛体系和选拔性竞赛制度。“今年我们和市教育局共同组织近20项次市级青少年竞赛,形成了市级层面四年一届的市运会青少年部竞赛、每年一届的‘市长杯’(篮排足)三大球联赛、市级青少年阳光体育联赛等竞赛制度。”
在保障体育运动人人参与的同时,宿迁鼓励学校引入社会体育俱乐部资源,开展课余训练与指导。目前,全市中小学100%建成体育俱乐部和社团,学校体育俱乐部和社团总数超过4000个,与112家社会体育俱乐部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体育特长发展拓宽路径。
用好每一处运动空间,改善“脊柱侧弯”“小胖墩”“小眼镜”等问题
对于学校来说,盘活有限的校园空间,让孩子们有更多自由活动的场所,十分考验学校管理智慧。在宿豫区燕山路小学大课间,记者看到,每一处空间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运用,在操场进行羽毛球操活动、在校园道路上跳格子……
该校副校长彭敏介绍,学校增设室内羽毛球馆、篮球馆、笼式足球场等场馆,为学生开辟了更加专业、多元和无限可能的运动天地。同时,依托大课间活动,大胆创新课间操形式,包括韵律广播体操、灵动羽毛球操、年级特色活动以及舒缓放松操等。构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体育社团课程,羽毛球和足球已成为该校特色课程品牌,成为“育心塑格”的有力载体。学校积极组织学生踊跃参与各类体育活动及赛事,屡获佳绩。
为建好运动场地设施,宿迁坚持一校一策,加大校园体育场馆建设力度,按标准配备体育运动器材。鼓励学校挖潜扩容,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将学校走廊、连廊、架空层等空间,改造为创意运动空间。支持学校与社会体育机构开展合作,引入校外体育场馆、运动设施,最大程度满足学生体育运动需求。近两年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运动场71个,室内体育馆12座,配备体育运动设备、器材1100余套。
随着体育活动时长不断增加,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倪成城介绍,近三年宿迁招聘体育教师396名。优化教师结构和岗位数量,积极盘活现有师资,鼓励教师通过“走教”“轮岗”“转岗”等方式参与体育课教学。大力开展体育教师专业培训,加强市、县、校体育教研协同,与高校、专业机构合作开展专项技能、教学教法培训,努力提升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每年培训1500人次以上。
聚焦“脊柱侧弯”“小胖墩”“小眼镜”等青少年体质普遍存在的问题,宿迁在教育部门与体育、卫健部门的协同联动下,宿迁建立健全校、县、市三级体质健康监测干预和反馈机制。王艳介绍,全市以青少年体质健康为切入点,广泛开展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工作。其中青少年脊柱健康提升是宿迁市2022年度和2023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市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任务清单项目,“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关注和支持下,开展青少年脊柱健康提升行动已经实现筛查、评估、干预、矫正、科普、研究、推广,形成完整闭环,该模式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杨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