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春节,作为我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在这个“非遗中国年”,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迎接中国农历新年,春节民俗活动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真正实现了“世界共此时”。
春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观念与精神价值,是中华文明的活态传承方式。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仪式,到正月十五的元宵佳节,写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年等习俗,都是中华民族家庭观念的基石,是情感的纽带,诠释着中华文明的传统价值观。这些非遗年俗,如同一座座桥梁跨越时空,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为全球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前,各地以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迎接“非遗版”春节,展现出浓郁的年味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在江苏南京,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淮灯会璀璨亮灯,灯光照亮了城市,也升腾起浓浓的年味与民俗味;在安徽歙县瞻淇村,有着800年历史的瞻淇鱼灯在“村晚”亮相,通过直播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在广西,2025年“寻味老南宁”暨“迎新春·南宁水街非遗美食展”活动热闹开展,生榨米粉、粉饺等传统美食让人们品尝到了浓浓的南宁味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北京民族文化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火热进行,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搜索量暴涨,大同、扬州等“非遗目的地”城市的机票预订量翻倍……无论是走向海外的英歌舞者的矫健身姿,还是非遗体验桌上教授者的热忱目光,都展现出满满的民族自豪感。这种文化自信,让我们在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时更加坚定,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正以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世界也张开双臂拥抱中国春节的到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人们体验剪纸艺术,感受春节韵味;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鱼灯巡游迎新春,热闹非凡;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孩子们手举糖人,体验“指尖上的非遗”……不仅如此,从埃及的“尼罗泛龙舟”,到毛里求斯的“千人春宴”,再到伦敦的大型庆典和芬兰的春节庙会,世界各国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让春节成为中华文明和各国文明融合的舞台,成为全球人民共享的文化盛宴。此时此刻,在古老传统和现代开放的融合中,春节既是“中国时间”,也成为了“世界时刻”。
春节的影响力与日俱增,“非遗版”春节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促进了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非遗中国年”为契机,扎实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工作,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让非遗技艺后继有人。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非遗文化,推动非遗与现代科技、现代生活相结合,让非遗文化更好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共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文化力量。
非遗中国年,世界共此时。放眼全球,“春节”早已遍地开花,成为多元文化景观中一抹亮丽的“中国红”,为世界文化和谐共生奏响美妙的和弦。让我们共同品味非遗年俗的韵味,感受文化自信的力量,见证文明交流互鉴的美好,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