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漫评: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筑牢大国粮仓根基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保障14亿人口粮食安全是我们的头等大事,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方案》以粮食安全为核心,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农田建设与管理,全面提升耕地质量与产能,构建国家粮食安全的长效保障机制,系统性部署了农田建设的“中国方案”。

  以问题破局,守耕地资源命脉。《方案》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为全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提供了有力支撑。但要看到,当前我国耕地面临“三少”,即人均耕地面积少、高产耕地少、后备耕地少的问题,且东北黑土层变薄、华北地下水超采等区域性矛盾突出,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方案》提出“新建与改造并重、数量与质量并重、建设与管护并重”,通过田块整治、地力提升、生态防护等措施,全方位补齐耕地质量短板。

以系统重构,建农田科学路径。我国疆域辽阔,从南到北气候差异大,从东到西地貌变化大,农业资源分布‌主要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方案》依据区域资源禀赋、耕作制度和行政区划等,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分为7个区域,体现“分区施策”精准性。从黄淮海区着力提高灌溉保证率,到长江中下游区突出田间设施现代化配套升级,再到青藏区完善农田防护设施,《方案》从系统性出发,针对性破解农田生产障碍因素。此外,《方案》还提出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规划体系,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全周期责任倒查和终身追责机制,确保“建一片、成一片、用一片”。

以机制革新,筑粮食安全防线。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今年中央财政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亩均补助标准由1300元提高到2400元。在此基础上,《方案》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运营管护多元化投入机制,允许安排地方政府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通过贷款贴息等方式有序引导金融、社会投资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投入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强信贷资金支持农田建设。在风险防控机制方面,构建“纪检+审计+群众+媒体”立体监督网,坚决纠治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腐败和作风问题,以“铁腕”之力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藏粮于地”战略的落地载体,更是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的交汇点。建设好高标准农田,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文:沈隐 图:朱文静)

融媒体编辑 袁玥

责任编辑 管艳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