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从堵车到堵“山”,流量如何变“留量”?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上个周末早上8点,通往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山道排起蜿蜒长队,2个小时后,距其5分钟车程的灵谷寺里,陪娃山野研学的中年人排队等着吃一碗素斋;镇江句容高骊山的山顶上,一批自上海来登山的背包客和穿着汉服的青年互相拍照打卡;浙江绍兴上虞覆卮山景区,排队看菜花的浙牌车流里夹着苏A牌照一直堵到隔壁镇……

上春山、游古寺、赏春花,网友们纷纷在朋友圈晒出堵“山”场景。曾经堵车,而今堵山。争相“上春山”的背后,是春日经济活力涌动的写照。同程旅游平台数据显示,清明假期山岳类风景区的热度,直逼年年排名第一的各大主题乐园。

各地“春山”变身“超级流量池”的同时,催生出涵盖户外装备、特色餐饮、文化体验的立体消费浪潮。

一座山的流量密码:

山谷的风吹走“班味”

“中午没有包间了。”4月5日,清明假期第二天,南京老山脚下,栀味餐厅工作人员正忙着翻台整理餐桌,院子里抬头见山的大小餐位全都满座。隔壁一家新开的法餐店被年轻客群“占领”。十米之外,一片油菜花田,银发阿姨团扯着丝巾列队打卡上传社交媒体;隔壁上海老板开的民宿,三天假期满客;穿过山间小径,对面的村咖馆一天的咖啡销量超过三百杯。

从山顶到山坡再到山下,沐着山风的各色消费场景,在长三角春日的大小山麓里遍地开花。

每周末不加班的日子,网友“淋漓大汉”总要约上三两好友,组团到南京老山登山两小时。在坡顶打卡后,再花半小时左右沿着野道下来,途经山谷,进入茶园采摘新鲜的茶叶。20分钟后,到山脚“大马营”露营基地,和四个伙伴订一桌户外烧烤,“就感觉一周的‘班味’,瞬间在山风里给吹散了”。

4月11日一早,南京牛首山上,在南医大附属医院交流的上海医生周慧与从安徽马鞍山医院来的同学,举着别致的牛首文创和佛顶宫合影。

“春牛首,秋栖霞”是南京民间流传已久的俗语,说的是春天要上牛首山踏青,秋天要去栖霞山赏秋。2008年,“牛首山踏春习俗”被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23年被升格列入第五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个地域民俗的传统IP,‘春牛首’正跨越时间和地域限制,成为全民蜂拥的流量入口。”牛首山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3月8日,牛首山迎来2025年首个百万客流,同比提前一周,景区大数据分析显示,慕名而来的长三角片区年轻游客明显增多,直接带动景区门口的品牌咖啡连锁等第三空间消费额翻倍。

一根登山杖撬动的产业链:

“门票经济”之外的“全链共生”

顺应着如今假期满山都是人的“春山经济”热潮,大客流带来的,已不仅是黄山、庐山乃至南京牛首山这样山岳收费景区的门票收入增加,一些年轻登山族、亲子登山团热衷的野道、夜间游山等“另辟蹊径”的项目,持续带动登山杖及相关装备户外产业火爆。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预计超过3万亿元,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当“上春山”从偶发踏青演变为常态化生活方式,这条赛道的尽头,远不止一座山。就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一款名为智能外骨骼的登山神器火了,被网友们形象地称为“登山外挂”。

“穿上后,抬腿有一股力量在拉,上台阶觉得省力了,膝盖不好的同学以后也不怕爬山。”一位户外装备店老板在小红书晒出该装备的体验感,该装备可通过电机驱动髋关节辅助发力,最高能降低30%的登山体能消耗;充满电需要30分钟,可持续使用3至5小时。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外骨骼机器人相关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上广,以及江苏、浙江两省。

4月12日下午,户外狂风大作,位于南京市北京东路的迪卡侬鼓楼门店里仍有不少市民带着孩子一起,驻足在徒步登山专区,和店员沟通登山杖、防晒衣等装备的设计细节和使用方法,为春日爬山做准备。

“运动装备行业内纵向对比,入门登山的资金门槛相对较低,有了登山杖、登山鞋、背包和速干防风衣物,基本就可以开始一次徒步出游。”一位门店主管表示,今年一季度徒步登山的装备销量呈现爆发式增长。

在线上平台,记者看到一款售价近百元的户外山系渔夫帽热销远超十万;在京东排行榜上,一款不到50元的儿童款防滑登山杖近30天销量过万。

一场昙花一现的“狂欢”?

从“风景观光”到“生活方式”的质变

当“上春山”变身超级“流量池”,如何更好可持续发展,让“春山”经济惠及乡村全面振兴进而全链共生?

“看似忽然之间满山是人,但‘春山经济’不是昙花一现的‘狂欢’。”工作需要,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研究总院城乡融合院高级工程师殷黎黎广涉国内外山川河谷。

调研中,可以发现微妙分野:名山大川承载着“打卡式消费”,而小众山岳正成为年轻人“沉浸式体验”的主阵地。“这里面的产业文章差异就很大。”殷黎黎说,名山大川自带流量,配套全但承载力有限,而普通的山门槛较低,小众化,反而更受年轻人青睐,但是配套不足,这是需要分级分类来考虑的。

掘金春山经济,关键在于绘制需求图谱:

疗愈族追寻山风解压,打卡族抢占流量C位,亲子客解锁自然课堂,每一帧需求都是万亿赛道的通关密码。在殷黎黎看来,不同的需求都对应着匹配的产品,有调研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产业链提升。

一座山里,山顶与山脚下的消费分布有何不同,这个数据可以挖掘出整个登山行程的“痛点”“热点”,也便于营造出高附加值的消费场景,提升游客体验和复游率。

精准定位客群正在催生多元产品。江苏苏州旺山景区设计了三条登山线路,最短的仅需40分钟,最长的要4个多小时;浙江莫干山举办登山节,设置了15公里竹海进阶组和10公里赏花休闲组,让市民游客可以一路见证莫干山发展的历史蝶变和岁月沉淀;杭州径山止溪营地推出全新真人演绎沉浸式剧本杀,融合汉服、住宿等元素。

“春山经济的本质,是需求精细化与产业协同化的结合。”殷黎黎参与浙江多地山地公园等项目打造,她认为通过扎实的数据调研,建立用户数据,可以进行精准定位、客群引流、产品迭代,“将自然流量,转化为长期价值;推动山地旅游从‘风景观光’,到‘生活方式’的质变。”殷黎黎表示。

“春山”之上,人潮与商机共舞。

从“堵车”到“堵山”,从“流量”到“留量”,当都市人用登山杖叩响山石,他们踏出的不仅是寻春的足迹,更是一条连接自然生态、文化创意与消费升级的黄金赛道。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倪敏 许愿

受访者供图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