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当万家灯火通明,阖家团圆之时,粤港澳大湾区却以一种别样的方式展现着其独特的活力与魅力。新春佳节,粤港澳大湾区“硬联通”催生的人文交流愈加紧密。深圳铁路日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除夕至正月初二(1月28日至30日),广深港高铁跨境客流继续保持高位运行,累计运送旅客30.3万人次,日均开行210列动车组列车,为香港和内地人员往来及文化交流架起“黄金通道”。
高铁飞驰,织就大湾区人文交流新网络。一串串飞驰的高铁列车,如同一根根纽带,将粤港澳三地的民众紧紧相连,织就了一张人文交流的新网络。累计运送旅客30.3万人次,日均开行210列动车组列车……数据背后,是无数家庭团聚的温馨场景,也是大湾区文化交融的生动写照。高铁的便捷性,让香港市民北上探亲、旅游的热情得以充分释放,也让内地民众赴港体验别样年味的愿望得以实现。平均五分钟就有一趟车,来回高铁很方便,高频次的往来,不仅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更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文化的融合与认同。
文化交融,高铁成为大湾区人文交流的生动载体。广深港高铁的开通,既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更成为大湾区文化交融的生动载体。春节期间,高铁上不仅搭载着归乡游子,更运输着广府盆菜、潮汕卤鹅等岭南年货,这些充满地方特色的年货,如同一扇扇窗口,让香港民众得以窥见内地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同时,高铁的便捷性也让内地民众能够轻松赴港,体验香港独特的春节氛围。在福田站,白天去香港转一转,感受下那边不一样的春节氛围,晚上赶回来深圳带老人看下深圳的灯光秀,高铁很快能往返,既方便又充实。 “上午逛花市、下午维港游”的便利,正是大湾区文化交融的生动体现。高铁的开通,让粤港澳三地的文化元素得以自由流动、相互渗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
“硬联通”加速,大湾区人文交流迎来新机遇。粤港澳大湾区的“硬联通”,体现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上,更体现在文化的深度交融上。随着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等超级工程的建成通车,大湾区城市群之间的时空距离被大大缩短,人员往来更加便捷。“硬联通”的加速,为大湾区的人文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人文湾区与休闲湾区建设要初见成效。该目标的提出,为大湾区的人文交流指明了方向。在“硬联通”的加速推动下,粤港澳三地的文化交流将更加频繁、深入。例如,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将有更多像广深港高铁这样的文化交流平台涌现出来,为粤港澳三地的民众提供更多元、更丰富的文化体验。
未来已来,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文交流前景广阔。随着“硬联通”的不断完善和“软联通”的逐步深化,粤港澳三地的文化融合将更加紧密。眼下,文化融合,不仅体现在文化的表层交流上,更体现在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深层次的认同上。可以预见在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高铁等便捷的交通方式,更多的大湾区文化元素将走向世界舞台,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无限活力。而大湾区也将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文化内涵,形成更加开放、包容、多元的文化生态。
向强图强,以“通”得通。高铁的飞驰不仅织就了大湾区人文交流的新网络,更为大湾区的人文交融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不久的将来,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文交流将更加紧密、深入、广泛,为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贡献更多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