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年味还未完全散去,元宵佳节又翩然而至。
年年岁岁,今又元宵。它是“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热闹,是“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的甜糯,亦是“比拟寻常清景别,第一团圆时节”的圆满。沿着中华文化亘古绵延的脉络,“元宵”在无数人心中点燃“火树银花”。
岁岁元宵,年年“闹”。“花式民俗闹元宵”,让传统佳节味儿更浓。在福建泉州,南安英都拔拔灯震撼登场,人们把数十盏灯笼拴在绳缆上,灯阵蜿蜒穿梭,千米“灯龙”再现纤夫奋力拼搏、逆流而上的情景;在甘肃敦煌,非遗打铁花民俗表演热闹开场,铁水化作漫天火流星飞向夜空,又变化为星星点点的小火花坠向地面;在辽宁大连,一盏盏精心制作的海灯放入大海,与璀璨烟花相映成趣,载着人们对新一年幸福安康的祈愿飘向远方。赏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踩高跷……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带动起“火树银花不夜天”的节日氛围,光影变幻中,满街笑脸,描摹出元宵节的欢乐图景。
在坚守与传承中创新“节文化”,赋予“元宵”以全新活力。从前,正月十五被唤作“正月望”,新年的第一轮圆月,承接了人们最热切的期盼。何以庆祝一年新满?如今的我们又给出了崭新的答案。在“云端”逛“赛博灯会”,拿出手机扫一扫,原本古朴的墙面即可绽放绚丽的数字烟花,仿佛置身于奇幻的元宇宙世界;年轻人围坐在温暖的火炉旁,亲手制作各种创意汤圆,每一口都充满未知与惊喜;中国节与互联网“触电”,外国友人在社交平台分享学习制作花灯、包汤圆的视频, 传统文化的魅力得以向更远处传播。古韵与新潮交织,新民俗承续着漾漾温情,让传统文化长出了“新芽”。
闹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蓬勃活力,闹出对万事顺遂的希冀。天上圆月高悬,人间彩灯万盏,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寄托着淳朴善良的中国人对未来的美好祝愿。我们从传统文化的江河里汲取向上向善、砥砺前行的那瓢水,增进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也让古老节俗与当代生活相融共生,在时间长河的奔流中,不断闪耀新的光芒。盏盏花灯依旧明亮,透过“元宵”这扇“窗”,照见人们对真挚情感的向往,照见每个人在时代浪潮里努力编织的美好梦想,照见生机勃勃的中国。
元宵越滚越圆,滚出一段时光、一番滋味、一种幸福。怀着对年味儿的眷恋,带着“元宵”的甜蜜,在欢乐的节日氛围里,在升腾的烟火气中,积聚能量,整装出发,我们到新的爱与希望里去看今朝。(文:诸韵 沙画:夏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