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的圣火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熊熊燃起,这场跨越29年的冰雪之约,不仅续写了北京冬奥会的辉煌,更以磅礴之势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崭新气象。从冰雪运动的全民热潮到冰雪经济的蓬勃脉动,从文化自信的深度彰显到大国崛起的铿锵步伐,亚冬会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维光芒。
冰雪盛会彰显大国担当,亚洲同心共绘团结画卷。亚冬会的举办,是中国向世界递出的又一张“冰雪名片”。作为北京冬奥会后中国承办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综合性冰雪赛事,亚冬会吸引了亚洲34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名运动员参赛,创下历史之最,柬埔寨、沙特阿拉伯等国的首次亮相,更标志着亚洲冰雪运动版图的持续扩展。开幕式上,“雪韵丁香”火炬的冰灯之光与“澎湃”激情的体育精神交融,以科技与人文并重的创新表达,向世界传递了“冰雪同梦,亚洲同心”的东方智慧。从“数字亚运”到“绿色亚冬”,中国以智能化场馆、低碳化运营和专业化服务,展现了现代化大国的责任担当,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这场盛会不仅是竞技的舞台,更是亚洲文明互鉴的纽带,让世界见证了一个开放包容、自信从容的中国。
冰雪热浪激活产业动能,冷资源释放热效应。亚冬会的“溢出效应”深刻重塑了中国冰雪经济的格局。数据显示,2024—2025冰雪季中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次预计突破5.2亿,收入超6300亿元,冰雪产业总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哈尔滨作为“双亚冬之城”,借势赛事实现冰雪经济全产业链升级:冰雪大世界入园人次突破200万,亚布力滑雪场客流量同比增长20%,冰雪装备制造、赛事运营、文旅消费等业态全面开花。政策红利与市场活力同频共振,《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30年冰雪经济规模将达1.5万亿元,为产业注入强劲信心。上市公司抢抓机遇,安踏、元隆雅图等企业通过科技赋能与品牌创新,将“国家队同款”装备推向市场,实现了从赛事经济到消费经济的无缝衔接。冰雪产业已从东北的“季节限定”升级为全国联动的“四季引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竞技突破与科技自强,书写冰雪强国新篇章。亚冬会的赛场,是中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的缩影。从1996年杨扬、申雪等初代冰雪名将的崛起,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金牌榜第三的历史突破,再到本届亚冬会中国代表团全项目参赛的雄心,中国冰雪竞技实力持续攀高。短道速滑名将孙龙、冬奥冠军徐梦桃等运动员的拼搏身影,不仅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更彰显了中国竞技体育的厚度与韧性。科技自强则为大国崛起提供硬核支撑:安踏自主研发的“Aerovent”防水透湿材料、全身防切割比赛服等创新装备,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让“中国智造”闪耀国际赛场。冰雪运动的普及更夯实了强国根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提前实现,3.85亿人次的冰雪休闲旅游数据,昭示着群众基础的深厚与产业前景的广阔。
传统与现代交响,冰雪盛宴传递东方神韵。亚冬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场文化盛宴。开幕式上,冰灯艺术与地域文化的创新融合,非遗元素与冰雪运动的巧妙嫁接,让世界领略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哈尔滨中央大街的亚冬会吉祥物“滨滨”“妮妮”、1029款特许文创产品的热销,既是文化IP的成功孵化,也是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生动实践。当春节的“中国红”邂逅亚冬会的“冰雪白”,吃饺子、赏冰灯、逛庙会等民俗活动与赛事激情交织,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创新性得以全球传播。这种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对传统的传承中,更展现在对多元文明的兼收并蓄里——亚洲各国文化的交融,让哈尔滨成为“文明对话”的枢纽,向世界传递了“美美与共”的东方智慧。
亚冬会的火炬,照亮了中国冰雪热的壮阔图景。这场盛会,是体育精神与国民经济的共振,是文化自信与国际形象的共荣,更是大国崛起与时代脉搏的共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正以冰雪为媒,将“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用“冰雪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未来,随着冰雪产业的持续升级与文化影响力的全球拓展,中国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为世界贡献更多东方智慧与力量!(田姗)
融媒体编辑 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