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南古镇到西南梯田,从非遗手作到花海摄影,从品尝乡村土菜到尝试田间播种……这个春天,“村游”成为不少游客的出行首选。当踏青赏花与农事体验相遇,非遗民俗与现代农业碰撞,农业、农村、农民与文化旅游融合,乡村旅游日益成为拉动农村消费,助跑春日经济的“强引擎”。
乡村旅游为什么成为游客“心头好”?政策给力,乡村争气,乡村更年轻、更方便、更好玩了。近年来,各地通过整合财政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培育市场主体,持续推动基础设施更完善、公共服务更到位、村庄的“颜值”“品质”不断提升、旅游业态不断创新,将传统农业景观转化为可持续的文旅资产。与此同时,“村游热”离不开互联网平台的推动。《向往的生活》《种地吧》等一批广受欢迎的“乡村慢综艺”感染着屏幕前的受众;“村T”“村晚”“村超”“村BA”频上热搜,许多鲜为人知的“宝藏村庄”成了“网红”,收藏、点赞的流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客流量。
乡野山间藏商机,“村游”经济正当红。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日益丰富的乡村旅游业态勾勒出“向往的生活”,也带来红红火火的乡村经济。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5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为7.07亿,同比增长8.9%;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收入4120亿元,同比增长5.6%;全国乡村旅游从业总人数为712万,同比增长2.2%。稻田咖啡、水上皮划艇、林间小火车、大草坪露营、特色民宿里围炉煮茶……文旅与乡村深度融合,创新了消费场景,激活了消费潜力,成为春日经济的“新引擎”和乡村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古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今有“诗与远方”,中国人对乡村有热爱,更有期待。当前,越来越多的乡村新业态新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见证着乡村发展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广西玉林鹏垌村通过文旅融合创新,打造兼具文化展示和乡村旅游体验的岭南传统村落遗址文化景区;在贵州安顺南山村,政府将600亩易涝低效田打造成油菜花海,配套地戏表演、民族服饰体验等活动……各地只有深挖本土资源优势,唤醒“沉睡”的资产,围绕游客需求进行微创新、微聚焦,变“同质化”为“品质化”,着力打造乡村旅游“新IP”,才能在希望田野上书写更多的幸福答卷。
全国上下,一场游客和乡村的“双向奔赴”正隆重“上演”。期待,各地立足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含金量”和“文化味”,让乡村有“看头”,更有“赚头”,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周童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