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江苏贡献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的政治责任。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的政治责任,吉林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

江苏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以占全国3.2%的耕地,生产了全国5.5%的粮食,承载了全国约6%的人口,不但端稳了江苏8500多万常住人口的“饭碗”,还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保障粮食安全与推进乡村振兴的双重考卷上,江苏承担起“为全国发展探路”的使命,以科技赋能、绿化生态、育才兴农的“江苏实践”,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满意答卷。

科技赋能,固本于“芯”,在“创新”中铸就“大国粮仓”钢铁脊梁。农业现代化本质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从太湖之滨的“无人农场”到里下河地区的“空中稻田”,智能装备破解“谁来种地”难题,物联网技术实现“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跃迁,让“苏湖熟,天下足”的古谚焕发新生机。要让科技创新真正扎根田野,需以精准施策破题,通过设立“省级农业科技攻关专项基金”,深化高校、农科院等“院地合作”,定向研发耐盐碱水稻、抗赤霉病小麦等新型粮食品种;推广“智慧农业”普惠政策,对中小农户购置智能农机给予补贴,提高主要产粮区无人化作业覆盖率,实现科研实验室与田间地头无缝对接,挺起江苏农业科技的“硬脊梁”。

绿化生态,点绿成“金”,在“转型”中铺展“绿水青山”壮美画卷。在淮安,洪泽湖畔“虾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不仅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还孕育出了深受市民喜爱的“虾稻米”;在苏州,生态补偿推动太湖湖光凝碧,催生万亩有机茶园,成功打造生态宜居的示范区域。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轮作休耕试点,这种“向绿而生”的转型,既守护了江南水乡的生态本色,更开辟了“绿水青山”变现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要让生态红利持续释放,需构建“保护—增值—反哺”的良性循环,变好风景为好前景,变好资源为好产业,变好政策为好生活。当以生态账本算清经济账、民生账,江南水乡的“田园牧歌”将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

机制破局,育才兴“农”,在“新局”中激活“乡村振兴”澎湃动能。苏州“共享农庄”让市民变股东,常州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唤醒“沉睡资产”,江苏创新推出的“新农人三年培育计划”,让“新农人”成为充满潜力和机遇的职业选择。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打好“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组合拳,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建立“新乡贤回归”等激励机制,对带技术、带项目下乡的乡贤给予用地指标倾斜和税收返还奖励,当沉睡的宅基地变身“创客空间”,当田间地头的“土资源”转化为新农人手中的“金股权”,“新农人”终将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新时代的“归园田居”。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江苏以全国1.1%的国土面积,探索着现代农业的无限可能。当数字技术与农耕文明同频,当生态理念与产业振兴共振,这片孕育过“苏商精神”的热土,以“藏粮于地”的坚守与“藏粮于技”的突破,在“强”的维度夯实根基,于“富”的层次创新路径,从“美”的视角重塑形态,向“高”的目标奋力跃升,为端牢中国饭碗、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江苏智慧”。(赵燚)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